一如表达之于精准表达,一如精密之于零件契合,一如精准之于认识。旨在真实之于客观存在。
说白了,人真实所能表达的也不过是语言之可言说的部分,就像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东西,你无法描述你未曾经历的经历,以及你无法描述真实的自己。归根到底,就像文字中充斥着无字的真空,而真实的你之中有着诸多不被意识到、认识到的存在。但,这并不说明,它本身就是不存在的。
就像得到然后失去,后知后觉,你说要倍感珍惜。实际上,这也是虚妄。哪怕失而复得,且看多少人真正做到倍感珍惜?这就是“伪善”。实则不实。
因为,这里头就涉及你“不知道”的部分。你只是需要借助想象和幻想以此安抚内心的失衡,然后你就这样说,好像失去也赋予你好的意义和祝福。也就是说,你在逃避真正的问题,你在逃避自我的审视,而你的身体,你的内心,比你更诚实。否则,压根就不会有后来的那些“念头”。
我只知道有,然后这个“有”带来影响和改变,切实的。而“无”所带来的,原本就是“空”的、“虚”的,偏偏你还想在沙子上建城堡。那么,也就不难想象,你的虚伪和虚弱是何等的不堪。
记得前段时间,朋友和我说:为什么那些“深刻”的作品往往出自于极端状态下呢?
我说不是这样的。这是积累的结果。
说白了,是量变到质变的蜕变,突破了阈值,然后进入了新的阶段。换句话说,改变是瞬间完成的。它如此具体,细节,和瞬间。但是,与此同时,在这之前的付出是不容易被觉察和关注到的。可如果没有之前的那些付出,这一点也不太现实。就像你不能指望一个不怎么识字的人一夜之见成了个博闻强识的人,他顶多就变成了能够用简单的文字将诸多事情、事理表达的准确乃至于幽默。至于突破阈值之后,他就不再是从前的他了,他的认识也在突破阈值时,焕然一新。
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好像换了个人似的”,有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背后说的是什么呢?是的,人的印象,刻板印象,乃至于他们印象中的你恰恰是之前的你的真实状况。
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看一个人如何强大,看他选择的对手;看一个人平日如何,看他交往的朋友。”这背后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包括说“看人的品位如何只需要看一个人的鞋”。这一点其实放在以前是对的,包括说诸多典籍,尤其是古籍,都符合某种规律,这背后强调的就是真实和真诚。
如果是如今,则完全不适用了。因为如今,既难以有“对手”之说,更难以从“朋友”中进行识别,乃至于透过“鞋子”实际上你也难以发现什么。
就像如今什么个性,或者性格,或者内向或外向,又或者诸多被分类和特意强调的东西,大多都是不实的。环境的变化,时代的发展,文明的洗礼,科技的进步,信息的偏差,乃至于商业,市场,欲念,贪念,溢价和通货膨胀等等,早已脱离了真实的范畴。
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说真实之于客观存在。
就说现在的营销成本吧,可以高达百分之五十,可想而知,让你知道某个东西,让你认可某个东西,直至引导你去买某个东西,这其中被影响和扭曲的可就太多了。
如此一来,你还能将利益和成本挂钩起来吗?若非生产方,乃至于生产方,可能都会惊为天人吧!但能怎么办呢?还是得谋生,还是得继续啊,还是得认啊!因为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啊!
我是说,我们早已把真实需求给抛到九霄云外了。就说谁家里要是没有个几件“无用品”反倒是奇怪了。
说白了,这是个“双向建构”,就像消费者和卖家的关系。
前段时间我就和长长探讨过,我说,一个消费者原本买得越多就越便宜才是啊。但是,抵不住很多的消费者。这时候,消费者就由主动变得被动了。奇货可居了呀。物以稀为贵嘛。这里的稀不是指稀奇,甚至都不是稀缺,而是由于基数太大所引起的“稀缺感”。也就是说,人人自危,每个人都觉得有压力的,担心买不到。于是,全方面溢价,继而又进一步导致产品溢价。然后,多的需求也将变得不再有任何的优惠可言。比如当下的“烟价”。
你看,这背后真实就被感觉所蒙蔽了,然后基于这种感觉又将进一步影响自己的判断和心智,导致自己不知不觉就入局了。这时候,要是个没有这方面需求的人,恰好又知道起始价,然后又看到这最终价,多半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吧!但真实情况就是这样啊!
比如房产不正是这样一点点被“炒”起来的吗?
如今呢?是的,就像我说过的,不重要的东西终将回归它原本的位置。这里的不重要对应的就是真实的需要或需求。
换句话说,之前那么多“流行文化”,何以那么迅猛呢?归根到底,它代替了某种真实的需要。比如鸡汤文,励志文,后来是什么?网络小说,娱乐八卦,乃至于游戏。这背后其实也依旧是代替法,用沉溺然后将逃避变成了某种正当性,甚至背后不乏有“报复性消费”的影子。有点类似于“泡沫经济”后的后遗症。且越是沉溺其中的人,越是难以发现自己的真实需求。
因为他们后来会养成一种可怕的思维惯性,那就是从“垃圾堆里寻宝”,而且,更为可怕的是,那些寻到“宝”的人还将引发新的“浪潮”。趋之若鹜。
这本身对不对呢?作为创作者,作为文学爱好者,作为写东西的人而言,我是挺害怕的。
归根到底,他们压根不知道自己真实的需求是什么,自然他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所面对的是什么了。
而我,就像我当初为了“戒”手机,我直接将功能分化。于是,有了阅读器专门拿来看书,有了数码相机专门用来拍照,有了平板专门拿来看电影或玩游戏,还有了电脑专门用来写东西,甚至还有一部小手机专门用来听音乐。然后,果然如此。不重要的东西终将回归它们的位置。
所以,手机坏了照样用呗。阅读器反而受到冷落了。相机也是。平板则直接给了妹妹。电脑也只有在写作的时候才打开。
所以,你看,都是客观存在,但真实呢?我只有花费了这么多,绕了这么远的路,花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才终于确定我并不需要它们太多。适可而止即好。
我是说,就像很多时候,我们用错了工具,然后丈量出来的数据自然是不真实的啊!
就像本就是人,结果你却要跟人家去比较,你知道这背后说明一个怎样的问题吗?
当你会去比的时候,你已经输了。当你害怕去比的时候,那就输得更惨了。而当你想去比时,怎么说呢?我祝福你吧。
也就是说,早一步你抛弃了真实。如此一来:“得到了是无聊,得不到则是空虚。”
我解释一下,为什么当你去“比”时,何以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话说,为什么去比呢?因为不确定,因为害怕,或者说因为想去确定,然后呢?你这时候的状态实际上已经是有些倦怠了。你迷茫了,你累了,你感觉到困惑,你希望从别处能够告诉你答案,你不想继续探索了,你也不愿自己一个人孤独前行了。说白了,这时候你弱了,你虚了,你空了,你找不到初心了。
这是很正常的。这也就有了那句:“别因为走的太远,而忘了为什么出发。”
然后“比”了之后,自然是会有反馈呀。可是,别忘了,人家本来都是在这个“圈子”的人,这就相当于“你在拿业余去挑战人家的饭碗”。如此一来,要么它还能促使你继续往前走下去,但这是往“排行榜”的方向走的,这已经是歧路了;要么它使你感到挫败的同时又理所当然的松懈下来,因为你本就有些倦怠了,自然而然你就松懈了下来。最后,好端端的一个人,原本活力满满,原本生命力旺盛的人,结果却因为“得到和得不到”而停下来了,久而久之将如何呢?自己早已辨别不出自己和众人有什么区别了,甚至你看众人都是带着某种“比较观”而“看人下菜碟”。
至此,人间少了一份真实,少了一个你,而多了一个群众,多了一个过客。
不再真实的你,也就不再是重要的你了。
这才是真正的背叛啊!
没有真实,世间也就再无你的一席之地。
换句话说,你自己都把自己抛弃,然后,谁还能把你捞起呢?
这就像某些人因为欲望,因为成功,因为成就,结果却像是变了个人似的,实际上,欲望、成功、成就它只是催化剂,真正的“点火者”从始至终没有别人,而是你的心在起火。
真可谓:“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