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的文本密码:你可以从大学带走什么
主旋律的文本密码:情怀加传播
情怀是传播的前提,只有真诚的情感力量,才能激荡无数颗心
有太多的毕业致辞,同样饱含着真情,但往往无法达到广泛的共鸣。
传播环境、传播路径的因素,也会影响传播效果
这次视频的走红,当然有传播环境、传播路径的因素。
把名词换成动词,把动词变成场面
一个好的故事文本必须有动作,要善于把名词变成动词
在"邹氏致辞"中,整个文本就是用一个个富有画面感的动作组合起来的。
创造从未有过的奇妙组合
一个好的故事文本要创造从未有过的奇妙组合
在"邹氏致辞"里,这样的组合很多:"理想很空,老师很穷""老师带不走,小师妹你带不走﹣-哦,这个好像可以"。
向眼前的他们倾诉,不要向世界说话
人们一般只关心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东西,但故事创造了一个人们愿意倾听别人经历的媒介
人们愿意听别人的故事,是因为故事可以在个体的经历与普遍的经验之间搭起桥梁,人们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
经历要个体的不能是普遍的,经验要普遍的不能是个体的
在"邹氏致辞"里,对母校的情感,是通过30年前"我"的一首情诗展开的,这首情诗大约也收获了上百万的阅读量,这是一个典型的个体经历,但诗中的内容与随后的这样一句话"其实对一所大学的真正留恋是从收拾行李开始的",把个体的经历延伸到普遍的经验
几乎每一个曾经毕业的大学生,都会读懂、认同并共鸣着这样的人生体验。
与其堆积重量,不如找到"荷尖"
情感的表达不靠数量,要靠质量,而质量就是对比
"其实对一所大学的真正留恋是从收拾行李开始的","邹氏致辞"把对母校的所有情感进行时间化,并把它切到一个最小的时刻﹣﹣开始收拾行李那一刻。
你需要礼赞,更需要冲突
故事文本必须创造张力,并尽可能扩大张力。冲突是制造张力最好的路径
在毕业典礼必须传播主流舆论的语境下,"邹氏致辞"里,冲突却贯穿始终。
把主张变成选择,把主旋律变成选择题
整个文本都是在做一系列选择题,其核心的选择就是大学什么可以带走、什么不可以带走
带不走的是:校园、食堂、图书馆、实验室、老师……可以带走的是:小师妹(小鲜肉)、厦门大学的logo、厦门大学的"梦想"、老师的话、仰望星空的姿势……。
少用排比堆积,善用五绝逆转
一个好的故事文本要慎用序号结构全文,这是论文中经常看到的结构,是领导讲话爱用的结构,你看过哪一个童话故事是用"一二三四"来结构的?
故事传播也要慎用排比句,万不得已要用,也必须想办法控制在四组以内。
"先扬再扬",破解"抛物线传播"
在毕业致辞中,演讲者最容易被排比句所"控制":你曾经在图书馆干了什么,你曾经在宿舍干了什么,你曾经在食堂干了什么,你曾经在校园干了什么……一路叠加下去。我把这样的叠加,叫作抛物线的传播
破除"抛物线传播",有很多方法。比如,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最难做到的是"先扬再扬",一直在高音区,还波澜起伏,不断在翻筋斗。
别人的句号,你的逗号
要在人家画句号的时候刚刚开始,而不是跟着画句号
比如"常回家看看",一般是毕业致辞里最后的句号。但在"邹氏文本"里,它却变成逗号。
不断在不同叙事主体间切换,不断在建构与解构中重构
如果演讲者可以转换更多的角色,就可以创造出不同的传播效果
在"邹氏致辞"里,演讲者一开头就表现出顽皮的性格,当他把理想换成梦想要送给大家时,你会感觉到他自己在为这个小小的玩笑得意,他多像自己的室友啊!当他回忆起30年前自己的离校,就会发现他原来是自己的师兄,是自己人。当他说"老师想告诉你们的是: 你们昨天是、今天是、永远是厦门大学的学生"时,你热泪盈眶,他终究是自己的老师。可这个老师,却不按常理出牌,永远猜不到他后来讲什么。他不断在严肃、活泼、顽皮、可亲、可敬、可爱中来回切换,时而卖一个关子,时而卖一个破绽,时而深邃得如老人,时而澎湃得似少年。
未必一"我"到底,不妨偶尔把自己当他人
在叙事主体切换的时候,不妨偶尔不用第一人称,而是像提及第三人那样使用自己的名字
由于篇幅的原因,上面只讨论"邹氏致辞"中的几个传播密码。而一个自然生成的上亿阅读量(播放量)的故事文本(视频),一般会有意无意埋伏大大小小几十个传播密码,每一个传播密码带来十万加或者百万加的阅读量,合起来就把阅读量推到上亿的级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