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刷到一个帖子:他是从农村出来的,后来创业初期也因这一点受到过不少冷眼,他不想自己的孩子以后也遭受这些,所以在县城做出一番事业后举家迁到省会城市去了,将自己所有的积蓄再加贷款买了一套学区房,所有费用将近五六百万。如今因为贷款、孩子补课费加之这边事业根基不深,导致每天压力都很大,近些年身体也渐呈亚健康状态。对此,我感慨颇多,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此表达一二。
我觉得不管是哪个方面的歧视其实归根结底都是经济上的歧视。不论是地域歧视都是人种歧视皆无例外。就像有很多人歧视黑人,但人们会歧视奥巴马吗?会歧视罗伯特.史密斯吗?显然不会。而歧视一些贫困省份或贫困地区出来的人,本质不过嫌穷,若是这些地区有条件,外地人来消费,飞机来来往往,闲暇之余出国旅游玩玩,自然也就不存在歧视,说到底就是一个词——经济。
然而,去了省会城市就一定会有见识吗?也未必。到了省会城市,一家老小跟着紧衣缩食,外地人来旅游能消费得起,在本地自己却消费不起。不论交通如何便利,其实主要应该在于自己的经济重心在哪里,事业在哪里。若想把重点放在家里,那就把家里打理好一点就行了。将自己的心态放平,倘若接受不了自己的平凡拿孩子去卷,很大可能把孩子卷得敏感自卑了,把自己也卷自闭了。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现在身处和平年代,若真的有什么追求也可以不用卷至此啊,产业在本地,在本地牵扯比较深,自然是留在本地发展比较好,要去省会城市也很方便,节假日条件允许了带着孩子去玩玩也是可以的。而且也不一定出去就伴随着花钱,带孩子在公园转转,买个棒冰吃半天,买盒臭豆腐够吃很久嘛。在家里躺着刷抖音、逛淘宝下单不也一样消费吗?所以啊我觉得,大概率享受生活就行了,脱离什么环境,一定要怎样怎样,去拿杠杆贷大款,买很贵的学区房,到核心区域去,导致最后自己压力大,孩子压力也大。
其实教育连投资都算不上,它没什么回报。便是把他送去了很好的学校,买了很贵的学区房,所有的学上完最后的未来也不一定像我们所设想的那般:就完全能赚大钱、就一定能上985 211、就一定能把学历搞定。况且再好的学校,学生能考上985、211的概率也达不到百分百。还不如把学区房的那四百万积蓄加贷款和利息统共的五六百万存起来。不带它们去省会城市,自己的生活完全可以过得有滋有润的,再做个教育基金,每天往里面存上一些像还房贷一般。孩子未来需要时再拿出来,完全让孩子有了更多的路供选择。
人生啊,它就是一个名词,它本身没有什么意义。而这个名词的背后,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把这个人生过完,经历的这个过程才是意义本身,一个名词能有什么意义呢?是我们去赋予人生意义。我觉得最好不过一个小圆满,就是当我两眼一闭,觉得这辈子值了。该爱的人爱了,该享受的生活享受了,该看的风景也看了,好像没什么遗憾了,走得很自然,没有任何的恐怖。这便是一个小圆满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