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骂烂片,不是一两个,是成群结队。
我不是想给烂片开脱,我是在试图抽丝剥茧,想看深一层。
先说烂片的出现正不正常,肯定正常啊,中国的电影历史不比好莱坞晚多少,但正经称得上电影工业的,不过二十年吧?这么说,好莱坞的电影工业发展了快一百年,人家现在有没有烂片?有啊,一抓一大把,肯定不比中国少,不然为什么有金酸梅奖,那就是用来嘲讽烂片的啊!以好莱坞的制作能力,一年可以拍多少电影?大家数得出的有几部?现在进口片一年配额不到三十部,能来的要么是大制作,要么是好作品,一看,哟,美国人就是厉害,拍的电影杠杠的。其实中国的烂片跟好莱坞比,既然大家都被叫做烂片了,那就没必要五十步笑百步了。
有人不服了,硬要说外国烂片比中国烂片好。EXO?好莱坞烂片《环太平洋》到了中国,大家看得可欢了。而自己人看不起的《英雄》,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中国电影海外票房最高的(口碑貌似也不错)。所以,比烂根本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审美问题。
要说为什么中国的烂片看起来为什么多,先得看院线经理是怎么排片的,首先呢,如果电影是亲生的(院线参与了电影制作发行,比如万达),那么,私心肯定得多排一点啊。常规的话,经理会组织内部看电影,看完内部觉得可以,那就多排点。当然,经理会刷刷微博,看看格瓦拉淘票票的热度啊,再看看媒体口碑啊,再决定前期排片。不是亲生的,也可以认个亲,发行方承诺给院线让利,院线算下账觉得划算肯定给多排片啊。
细究起来,我们不是讨厌烂片,而是排斥烂片这样堂而皇之地占据院线。中国院线一年的容量是有限的,观众的关注点更是有限的,烂片就这样撞上了枪眼。可是能怪谁呢?所有的烂片拍出来不都是为了讨好观众?中国几亿人看电影,你骂那是烂片,可偏偏有人买单。所以你骂就骂吧,反正烂片就赚到了。
典型的烂片喜欢堆大牌,那么多观众,有那么多爱豆,人家爱豆档期那么满,而且拍电影还那么辛苦,心疼爱豆的话肯定是让他们轻轻松松拍完嘛,这样,片方赚钱,爱豆赚钱,粉丝也不过花几十块钱,各得其所。真怨不得谁,这是粉丝们、观众们惯出来的。
我这不是犯了唯心主义错误了,马克思说了,生产决定消费,摆在电影行业,就是电影生产决定电影消费,所以烂片的出现就是生产环节的错。这么说也没错,可是还有一个大boss没出场呢——资本。
大家会发现这几年行业热点很多,其实折腾来折腾去,能有啥热点,热点是什么?是资本注视的焦点。热点未现,资本先行。一开始没人跟风,怎么办?人为鼓吹啊,所以一大批媒体报道(多亏了廉价而没有操守的自媒体),大家这么一炒,更多的资本争先恐后地入局。电影行业的热点怎么来的,以前就几家发行电影的,华谊啊,博纳啊,光线啊,现在呢?多了去了,BAT这些互联网公司也来插一脚,万达这些院线也来插一脚,拍了一部电影红了的开心麻花也可以来插一脚,一个小小的池子,霎时间插进了千百只脚,大家使劲搅,电影市场看起来红红火火,好不热闹。
资本天生逐利,本来无可厚非,但这年头的资本,经不起煎熬,不想慢工出细活,而是想赚快钱。一快,电影就不按电影规律拍了,改按资本规律拍。观众喜欢某某小鲜肉?请来;观众喜欢基腐?加料;观众喜欢情怀?改青春校园爱情堕胎撕逼。观众喜欢跟风?加码微博微信营销。好啦,每个环节,都保证了吸引目标观众,降低了资本风险,当然,也降低了电影的水准。
有人这时候就缅怀那些文艺片啊,可是成全一个王家卫,得死多少人啊,一将功成万骨枯。拍电影不用钱啊?文艺片拍出来亏本,受伤的是那些老板,那些老板明知道亏钱还投,他们才是真正爱电影的。
中国电影差好莱坞在哪?差的是套路,还有观众。如果中国电影按好莱坞的套路拍,就成熟了,大片不容易翻车,但翻来覆去的,电影越看也会也没意思。观众始终是用脚投票的,你自信你的审美可以,别人可不一定。说到底,中国观众兴趣差别太大了,而社交媒体又放大了发言权,让每个有手机的个体有种手拿麦克风的幻觉。别忘了持另一种观点的群体,不比你的朋友圈好友少。
作为观众,我们大可不必悲观,好消息是管他电影规律还是资本规律,最终决定的还是市场规律,当烂片不赚钱了,电影自然不敢乱拍。另外一个好消息是,今年起大环境下资本都不好过,未来它们会逐渐消停,能不能沉下心来拍电影就不知道了,但总不至于心狠手辣地拍烂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