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
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1-01-06 21:37 被阅读0次

    此心安处是吾乡

    从“何处安放是吾乡”到“此心安处是吾乡”,文字之易而境界大殊:前者是命无所归的漂泊游荡,是一叶浮萍,居无定所的徘徊;后者是心之所安的自足自适,是看淡浮云,自我突围的释然。

    历经磨难的苏子对儒释道思想精髓的觉解,完成了从“青涩”到“成熟”的突围。尽管“心似已灰之木”,但“不系之舟”的身体还要与世俗对话,还要经历愁肠百结的纠缠。只不过,少去了患得患失的戚戚,更多展现出的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苏子在精神大厦的攀爬,并最终抵达大厦之巅,展现出的大境界、大情怀。问世间,能够达到苏子高度的又有几人。

    在扰扰尘世中奔突,名与利恰似两把隐形的枷锁把内心紧锁,真正能够逃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怪圈者为数不多。尽管普罗大众都深谙名缰利锁之弊端,但是很多往往表现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果敢与勇毅,恰似武松勇赴景阳冈打虎般。正是难戒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之思,因之催生出来的是世上孤魂怨鬼遍布。

    其实,转念思之,人生短短几十载,从见到世间第一缕阳光到目送最后一道霞光,赤裸裸地来赤条条地去,没有谁是衔玉而生,也没有谁能够把生前积累的财富带到另一个世界。纵使殉葬之物,仅仅只是一种摆设,与已逝的魂魄毫无关联。葛朗台临终前不顾一切地呐喊与一扑,非但没有抓住法器,更不可能带走法器,给世人留下的只是笑柄一枚。

    人生天地间,开门七件事固然不错,但是不论穷达顺逆,一日三餐的物质所需毕竟有限。“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精神劳作”是真理,但是一生所需不是漫无边际无度,而是封闭的有限。既然如此,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纵使倾尽毕生精力也不可能穷尽所有。即使攫取的足够多,自己真正能够从中获得益处的也只是寥寥。

    不错,在现代成功学的驱使下,衡量人的价值的大小往往不是你为社会创造了多少财富,而是你端居位置的高低和积累物质财富的多寡。在这样的生存背景下,为了留得生前身后名,作奸犯科者不乏其人,巧取豪夺者趋之若鹜,损人利己不是为人所不齿的事情,而成为有些人行走于世、待人接物所追求的时尚。

    不过,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文明在提升,阴霾的日子毕竟少数,大多数时候还是阳光明媚。只是,即使是暴晒在阳光之下,人的占有欲和支配欲仍然左右着人们的言行举止。正是如此,在由速度和激情构成双轨的跑道上,不管狂风如何肆虐,暴雨怎样倾盆,都无法阻挡角逐名利前仆后继的步履。得者幸,失者悲,结果不同,体验各异。但是,悲与喜只是一种情感的体验,对生命本体而言,不论得失生命都始终处于悬浮状态,恰似一叶浮萍那里有可逐之物就会勇往直前地杀伐。有限的生命长度由于太痴迷于名利,带来的结果是身心俱疲。

    古人云:“名利,公器也,不可胜取之也。”共有之物,苍生共享,只不过有的是直接受益,有的是间接受益。不论大小多少,从唯心的角度说往往是冥冥之中注定的。如果人为地突破这种设定,引发出的只会是怨悱和悲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没有莫强求。如果始终以攀比之心与周遭交往,给自己带来的可能是无尽的烦恼。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欲求事事顺意,往往会适得其反。源于此,摆渡人生时,如果能够时时用减法相待,取舍有度,就不至于时刻负重前行。身体的强弱只是外在,内心的静杂决定人生的成色。

    诚然,趋利避害是一种共性存在,是人之所欲。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狂”之精神的彰显成为世人行走于世普遍性的方式。因为积极进取之,只能一生奔波,无时安生。如果付出与所得相向而行,山花烂漫尽开颜;如果背道而驰,有可能误了卿卿性命。人生看似纷繁复杂、千头万绪,其实去除杂芜就是居家、出门和回归。居家是自我沉淀,出门是汲取和丰盈人生,回归是沉潜。一个流程,一次修行,如果能够放下,清空牵绊,清清爽爽、简简单单地面对即将到来的告别。

    “何处安放是吾乡”,是流浪与挣扎;“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戒除浮躁后的气定神闲。置身尘网,人生充满劳绩是无法改变的现实,如何做到“诗意地生活”取决于自我的情怀与心性。与其与千头万绪的繁文缛节纠缠不清,不如以“快刀斩乱麻”的果敢舍弃“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俗物。一张白纸的到来,一抔黄土的灰飞烟灭,一切都是浮云。思之念之,到头来能够迎来“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真清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此心安处是吾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goo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