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写六篇就能顺利完成千字营17季的任务,让我感到时间过得那么快,还有很多话题没有写,借此机会写写一个关于自己成长故事的话题】
记得小学时候,有一篇课文是图文版的,介绍祖国的大美山河,大概内容有安徽黄山、杭州西湖、北京故宫、桂林山水等旅游圣地。看着那些绝美的图片,听着老师的讲解,对那些地方也特别向往,憧憬有一天能够亲临现场,一睹大美祖国河山的美好。后来,长大后,确实去过一些地方,走进了小学课本中的图画里,但是那时候萌生的一个梦想,至今没有实现。
乡愁是一味毒药,容易让人成瘾,也容易让人疯狂。中国人对家乡总有一份特别的感情的,有着深厚农耕文化沉淀的乡愁,更是让农村长大的孩子对广袤的农村有一份特别的情感。比较现在小孩子的成长环境和路径,有时候很庆幸自己的童年是在农村度过的,是与那些山山水水,那些放牛、捉鱼、干农活充满的经历,至少在我看来是很宝贵的。至少,现在在我这个地方的孩子,或者下一代几乎不可能有这样的经历了。就因为这样的一些成长过程,让我对院子里(院子里是一个口头语,其实就是一个生产队,或者叫自然院落,是一个居住集中、生产互助、邻里守望、血缘接近的一个集体)的人和事分外联系的多一点。
都是一个院子的人,平时不是低头见就是抬头见,在家里吃饭可能串门到邻居家餐桌上夹菜去了,下地干活也是互帮互助,特别是插田和收割稻谷,那时候特别喜欢人多力量大,多人齐心干活的那种热闹氛围。院子里有两位父辈级的高中毕业生,成了村里的代课教师,都教过,对我也熟悉,会经常表扬我,现在想来那是一种正向激励。初中那会,父母为了给予我们磅礴的爱,放弃了长情的告白,远赴外地打工,上初中的我和上小学的弟弟在家负责留守,家里的一亩水田和一亩旱地,喂养一头猪成为我们兄弟的额外工作。那会,是邻居一位爷爷替我们犁田,教我们怎么管理水田的水位;一位伯娘教我们种菜,告诉我们怎样除草、施肥;一位奶奶教我们怎样喂猪,并当把地里、家里的饲料喂养后,把生猪卖了。或许是自己小时候表现好有点乖,或许是那时候大家对我的期望很高,对于邻里乡亲的各种关爱和帮助,总是令我印象深刻而难忘。或许自己从小就觉得身上带有他们的关注与寄托,他们殷殷嘱托和期望一直在影响着我。
浸染在邻里乡亲的各种关爱中成长,随着年级的递增,知识面的扩大,很多的想法就会突然冒出来。初中的时候,我多次匿名向村委会写信、寄信,提出过很多关于村里如何发展的建议,后来居然被他们知道是我所为。也是从那时时候起,心中多了一个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带院子里的那些爷爷奶奶、叔叔婶婶、伯伯伯娘们出一趟远门,去旅游观光一趟,做一次飞机,去一次北京,后来就更被我具体化了,坐飞机去一次北京。因为他们小时候和我提的最多的地方的就是希望我以后可以去北京做大脑壳(大官的意思)。
后来,我也参加了工作,成了家。而那些看着我长大,我想带他们去一次北京的人,也都年纪大了,老了。20多年前他们都是院子里的种庄稼的好手,是家里的顶梁柱,现在他们的后代也长大成人了,爷爷成了老爷爷,伯伯叔叔都当爷爷甚至太老爷了,有身体每况日下,有年纪大者已经驾鹤西去。那些人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些人了,而他们看着长大的那个孩子也不再是那个孩子了。那个想法经常在脑海徘徊,那些人不在了、没有那么多经费。又羡慕起那些干实业的,有底气去完成很多梦想,又会自叹不如人。有梦想总归是好的,随着时代的变迁,梦想或许可以调整,或换一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