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恋十分复杂,适当的自恋是可以理解的,但未加节制的自恋是心理疾病的前兆。健康的心灵成长需要逐渐摆脱自恋。如果不能摆脱过分自恋的心理,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会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恋是以自我为中心,把自己看得很大,很重要。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大,那么重要,这就必然会导致内心与外界的冲突,让我们备受伤害。当心理医生谈到自尊心受伤害时,我们称之为自恋性伤害。我们常常承受着许多自恋性伤害,例如被同学说笨、在校队选拔中落选、申请大学遭受拒绝、被老板批评、被解雇、被子女排斥等种自恋性伤害中,死亡所造成的伤害最大,也最具震撼性。没有任何事能够比面临死亡更能威胁到人们的自恋。所以很自然,人们畏惧死亡,不愿意谈论任何与死亡沾边的事物。
伟大的圣贤们一再告诉人们,脱离自恋之路,也就是通往生命意义之路。他们的基本方法就是——学习死亡。佛教与印度教以自我超越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他们而言,自我的观念是一种幻觉。而耶稣的说法则平易近人:“凡是拯救自己生命的人必先失去生命;凡是为我放弃生命的人必会获得生命。”
《论死亡》这本经典之作的作者伊丽莎白·罗斯是首位大胆研究濒死体验的科学家。她发现在死亡的过程中有五种情绪阶段,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沮丧绝望和最终的接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