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小孩固然不是理想的生育和生活,但是存在的就可能是需要承认的,承认的就可能是应该乐观的,乐观的也许也就未必是需要唠唠叨叨去诉说的。”
——梅子涵:《独生路途也会童话》
己亥年,大雪。
凛冽的风,不知轻重地摇晃着微松的铝合金窗,时不时发出哐哐的震颤,夜半入睡时觉得格外响。阵阵呼啸声,仿佛是野兽的低吼。儿时,最怕的便是这样风大的冬夜——尤其是适逢双亲到电大学习,独自一人上床睡觉——怕一不小心睡着了、入了梦乡,便不得不直面 “野兽” 的真面目。曾在电视剧里看过北方的大炕头,一窝的孩子挤在一起,关了灯、趁着黑小打小闹——他们的剧情里可从来没有出现过窗外的怪物哟。倒是那些睡在冷清的单人床上的小孩,常常会提心吊胆飘飞的窗帘后有没有魅影、大衣柜的门会不会忽地打开。
我不知有多少独生子女童年时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或幻想。似乎一个人独处时,现实与虚幻的边界就会不知为何地模糊起来,一个假想的事物会悄无声息地出现——无论是令人惊惧的怪物或野兽,还是可以谈话、可以玩耍的 “同伴”。于是,在读郭婧的《独生小孩》时,最能触动我回忆共鸣的,便是书中像铅字一般微微模糊了的现实与幻想。
《独生小孩》,顾名思义,书中的主角是一名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独生子女,或许只有5、6岁的小女孩。那是无聊的一天,小女孩的父亲、母亲早早地上班去了。看动画片,偷偷涂妈妈的口红和穿不合脚的高跟鞋,玩角色扮演,玩过家家,玩脚踏车,小女孩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办法能打发一个人在家的时间。于是,她想起了看相册——相册里有她和姥姥的合影——接着便有了个好主意:“为什么不去找姥姥玩呢?” 小女孩留下一张纸条,打着伞、迎着豆大的漫天雪,独自出了门,搭乘公交车去姥姥家玩了。
然而,她在公交车上睡着了。醒来时,发生车已驶离了城区,四顾都是光秃秃的瘦枝老树和深深的郊野林地。小女孩漫无目的地朝林地深处走去——她迷路了,她揉着眼睛哭了起来。这时候,她看见了一头鹿。她寻着鹿的踪迹,向树林更深处走去。发现被人跟踪的鹿飞快地跑了起来,小女孩也跟着跑了起来。他们来到一片湖,想学着鹿涉水的小女孩失足滑落到水深处,鹿探出犄角救她一把。于是,小女孩骑在鹿的背上,他们一起向湖的更深处走出——一座云朵搭成的天梯从浓稠的云层里露了出来,他们踏着天梯,拾级而上,步入了云顶的奇妙世界。
在天上,小女孩找到了更多的玩伴:鹿、云朵宝宝、鲸鱼,他们欢乐地游戏着;在地上,下了班的父母发现了小女孩的纸条,他们到处焦急地寻找着她。云朵宝宝被妈妈接走了,小女孩也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在鹿的帮助下,小女孩回到了姥姥的家,最后,在母亲的陪伴下,入睡在朦胧的月光里。
现实与虚幻的边界
虽然这是一本无字的绘本,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透过图画的内容,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故事里哪些情节发生在 “现实世界”,哪些情节发生在 “虚幻世界”,从而理解故事中建构的时空观。小女孩在家里自娱自乐、打发时间,独自一人去搭公交车,在林中迷了路、却又意外地遇见鹿,小女孩最终找到了姥姥的家——上述这些情节,都是发生在 “现实世界” 里的故事。从骑着鹿找到天梯、上天梯到云顶世界玩耍,到骑着鹿飞越城市的上空寻找姥姥家——这些情节发生在 “虚幻世界”。虽然没有任何文字说明,透过阅读图画并联系我们的生活经验,我们依旧能够察觉哪些内容属于故事里 “虚构的时空”。
然而,阅读绘本、特别是无字绘本,绝不能仅仅把眼光聚焦于里面的图画。图画固然构成故事的绝大部分内容,但是,绘本本身其他诸多的物理要素也能帮助我们更加切身地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例如,《独生小孩》的页面布局也隐晦地暗示了两种时空的存在。
请再次翻看全书,并把目光放在图画周围的页边距的狭长空间上。细心的读者就会发现,有关 “现实世界” 的情节,其页边距的底色是类似再生纸的灰黄色,而 “虚构的时空” 里的画面的页边距底色是亮白色的。这些处于边缘位置的物理要素,也是构成并隐性强化故事的时空观的重要叙事线索。
对于为何著作者要在书中采取两种不同的页边距底色,甚至,我们可以有这样的猜想和解读:灰黄色和亮白色,一明一暗,这样的强烈对比的色调,在某种程度上也包含了画面情感的强烈暗示。作为衬托铅笔画的灰黄色背景,渲染了全书围绕 “独生子女” 的疏离与孤独感。
如果想要用一种颜色来象征独生子女独自在家、百无聊赖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感受,明度和饱和度较低的灰色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之一——就人的视觉感受而言,灰色实在难以吸引眼球的注意,相较于彩色的事物也不容易促发大脑的兴奋。就像小女孩呆在家里尝试各种玩具和玩法,然而,缺少人的陪伴,那些自娱自乐的小把戏只能带来片刻的欢愉,始终无法真正地消解内心的孤独与寂寞。灰黄色的底色恰恰是小女孩内心情感 “底色” 的写照,也是帮助读者尝试与小女孩共情、去理解她内心的孤独感的一条路径。
白色的底色则让画面明快了许多,无论是小女孩在云间蹦蹦跳跳,抑或是骑在鹿背上鸟瞰自己所居住的城市,那些画面里的动感和读者可能想象到的嬉戏的快乐,便也在白色底色的渲染之下跃然纸上。从前面灰黄色的视觉感受过渡到亮白色的视知觉信息(不仅是边距的底色,还有画面本身所描绘的云顶世界的颜色基调),难道,作为读者的你能不也随着小女孩、鹿、云朵宝宝一起欢快起来吗?
一个女孩,一头鹿,一只云朵宝宝,一条鲸
《独生小孩》建构起来的现实与虚幻交融的时空观,指引我们重新聚焦于故事主人翁。身为独生子女的小女孩为了排解独自一人在家的寂寞,离家出走,前往姥姥家。因为睡过了头、坐过了站,小女孩在郊外的树林里迷了路,又意外地遇见一头鹿,接着又骑着鹿来到了云顶的虚幻世界。故事的叙事由现实世界转入了虚幻世界,恰恰就始于这一个又一个的玩伴逐个地相聚在一起,然后一起玩耍各种游戏,便不感觉孤单与寂寞了。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林中的鹿、天上的云朵宝宝,以及骤然出现的巨鲸,它们不也是孤单的吗?特别是小女孩遇见云朵宝宝的那一幕,你可以发现,小女孩和云朵宝宝很高兴握着手,双方都乐见找到了可以一起玩的朋友。小女孩还和云朵宝宝比较起来,发现云朵宝宝和自己一样有颗大门牙(第39页);然后,她发现,鹿和云朵宝宝都有一簇小尾巴,自己却没有,于是,她搓了一团云朵,也给自己做了一簇小尾巴(第40页)。寻找共同特征何尝不是社会交往中确认朋友(“我们是同类”)的途径之一呢?
在云顶世界,何止小女孩排解了她的孤单与寂寞,其他的生物不也一起度过了愉快的一天。而奇妙的事情在于,无论是鹿、云朵宝宝,还是鲸(以及云朵幻化的小白兔),其实都在小女孩的现实生活中出现过。鹿是放在柜子上台钟旁的小玩具,鲸在电视里的动画片出现过,而云朵宝宝呢,其实就是小女孩出门时背着的小挎包的造型原型呀。这些无生命的物品和电视里虚构的角色,都在小女孩迷路后、进入云顶世界里时,一一活了过来,成为她的玩伴。
鹿的意象:迷路,于是寻路
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故事的关键情节,可以讲是小女孩迷路后遇到了种种奇幻的事情。而鹿恰恰是串联起这些现实的与虚幻的、迷了路和找到路、从离家到回家的关键的故事角色。从小女孩离开家门时唯一要带上的玩具(她把鹿玩偶放进小挎包里),以及睡觉时握着鹿玩偶入眠等细节,可以推测,鹿玩偶是小女孩最喜欢的玩具(或依恋物)。小女孩对鹿玩偶的情感映射,也是为何当她在树林里迷路时,要跟着一头鹿跑——或许,在心底里她隐约地觉得,鹿就是她的玩伴,是她迷路时陷入恐惧和无助时出现在她身边的依靠者。如果我们从小女孩的心灵世界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何故事里是 “鹿” 而不是其他(例如鲸鱼或小白兔)带领着小女孩进入奇幻世界,最终又安全地将她送回了家。
从文学性而言,“鹿” 谐音 “路”,从这一语言现象出发,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是 “鹿” 而不是其他什么动物出现在小女孩迷路之后的故事情节里。具体而言,可以有以下对 “鹿” 的解读:
其一,本书的著作者郭婧在前言部分提及故事的创作缘由,就是来自于儿时去姥姥家迷了路又找到路的经历。“长大之后,我意识到我们同样也会迷失,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地寻找,就会找到那条指引我们回家的 ‘路’——如同当初那条指引我找回姥姥家的电车线。” 创作意图揭示了为何与 “路” 谐音的 “鹿” 在故事叙事里所表达的意义与内涵。
其二,小女孩离家出走,去找通往姥姥家的路,然而却在郊外的树林里迷路了。此时在树林中出现的鹿,既是叙事过程中引领小女孩走近云顶奇妙世界的推动者,也是用一种具象的、极具象征意味的 “小女孩追鹿” 要表达迷路后小女孩努力地寻找回家的路的含义。
其三,从表层理解来看,小女孩寻找去姥姥家的路,其深层的目的是为了排解孤单与寂寞,换言之,是去寻找摆脱孤单状态的、寻找玩伴的路。由鹿带着小女孩走上天梯、进入云顶的世界并找到其他的玩伴——小女孩已经找到如何摆脱孤单状态的路径,这是一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寻路之旅。
其四,小女孩在天上玩得不亦乐乎,然而,父母亲却焦急地到处寻找她。离家到回家,其实是儿童文学作品里常见的故事线——类似还有 Maurice Sendak 的《野兽国》(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如果小女孩没有回家,那么,叙事并未构成其闭环。因此,趁着小女孩玩累了,鹿飞过城市的上空,帮助小女孩找到她的家,然后送她回家——骑鹿回家的意象其实寻路回家的象征意义。
阅读建议与思考
如果你是一名成年读者......
如果你是一名成年读者——无论是教师、阅读推广人、儿童文学爱好者或研究者,抑或是家有儿女也喜爱阅读的家长,下面提供的这些问题和视角,可以作为帮助你更加深度地阅读和理解《独生小孩》的思维练习。其中一部分问题在上述解读中有所涉及,另一部分问题是这本书或可以带给我们的深度思考——有些思考会接近高等院校里儿童文学课的探究话题。
如果你也是 “独生的一代”,那么,不妨回忆并联系自己的童年经历,从 “童年的你” 作为 “独生小孩” 出发,去诠释这个故事,例如:
(1) 在离家出走之前,小女孩经历了起起伏伏的情绪情感变化,是什么引发她由 “喜” 转 “悲”、由 “悲” 转 “喜” 的呢?
(2) 小女孩为什么最后决定要去姥姥家?(联系上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双职工家庭的现实情景)
书中另一突出的文学意象是母性和母爱的表达。例如,在第一页里,第八幅画面里着急上班的母亲和父亲是截然不同的面部表达——面对沮丧着脸的小女孩,母亲是轻抚着她的脸、笑着对她说话,而画面右上角微微露出父亲的脸,则仿佛是在催促。有意思地是,戴着眼镜的父亲的形象,相较于母亲的形象而言,始终是模糊不清的。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是:
(1) 故事里的画面是如何暗示小女孩与双亲间的亲近关系的?
(2) 无论是云朵宝宝找到家,还是小女孩找到家,都出现了一幕孩子与母亲相拥的场景——这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3) 书中小女孩父亲的脸始终看不清楚——由此,投射到现实家庭生活和子女教养上,我们如何去看待和理解童年期里 “父亲” 的角色和在孩子眼中(和记忆里)的印象呢?
如果你是一位儿童读者......
如果你想和小读者一起阅读《独生小孩》,不妨可以从最基础的时空要素入手来提问,引导小读者一步步地渐入故事的情境中,例如:
(1) 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你能从图画里找出这些提示时间和空间的线索吗?
(时间的线索,例如:台钟的表盘、父母的上班和下班、公交车的车灯和街边的路灯、月亮)
(空间的线索,例如:烟囱和工厂、高楼和平房、下雪天和枯树、“25路” 、“太原”、“东方红”)
(2) 爸爸妈妈上班后,小女孩独自一人在家,她快乐吗?为什么?
(3) 离家出走时,小女孩的感受是怎么样的?后来在树林里,她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
(4) 发现自己坐过了站,小女孩的内心活动可能是怎么样的?(请留意 “雨伞”)
(5) 鹿、云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吗,还是说,是小女孩的幻想?(请留意 “天上” 与 “地上”)
(小女孩进入云的世界玩耍,而下了班的父母在夜晚的城里到处找到,“天上” 和 “地上” 的时间可能是什么样的关系,是类似 “野兽国” 那样的 “平行时空” 吗?)
(6) 当鹿将小女孩送回家后,小女孩高兴吗?你能从图画里找到哪些线索来说明她的情感变化?
(7) 林中的鹿是不是小女孩的玩具鹿变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