阆中,古称保宁,是四川省南充市代管的县级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部,位于嘉陵江中游,秦巴山南麓,地处大巴山、剑门山与嘉陵江的交汇处,山围四面,嘉陵江水绕三方,两千三百多年来,为巴蜀要冲,军事重镇。阆中,素有“阆苑仙境”、“巴蜀要冲”之美誉,唐代诗人杜甫在这里留下了“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唐代大画家吴道子三百里嘉陵江山图,称阆中为“嘉陵第一江山”。中国四大保存最完整的古镇之一的阆中古城,是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风水理论的一座城市,被誉为“风水古城”。《旧唐书·地理志》中讲“阆水迂曲,经郡三面,故曰阆中”, 因为嘉陵江又称阆水,所以此一说,阆中因水得名。而东汉的许慎讲:“阆,门高也”,嘉陵江的外围就是连绵起伏的高山,就像是拱卫阆中的门户,所以按许慎的说法,阆中则是因山而得名。阆中古城于1986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被国家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3年9月阆中古城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它是中国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核心面积达两平方公里,共有百余条古街巷,几乎完好地保留下了大量民居,这些民居无论是官人宅邸还是寻常百姓家,都体现着川北民居的特色,古城建筑风格至今保持着唐宋格局、明清风貌,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建筑的实物宝库”。阆中古城现存百余座古院落、二十多个景点,悠久的历史为古城留下了义秉千秋的汉桓侯祠(张飞庙),有全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川清代贡院,还有被誉为“阆苑第一楼”的华光楼等等各具特色的名胜古迹。阆中古城,是古代入川的重要通道,是南北方文化交汇的地方。城中的一街一巷,一院一墙,一砖一瓦,都凝聚着历史的积淀,也散发出人间烟火的气息。两千多年光阴的雕琢,成就了阆中这座古朴而精致、古老又不失生命活力的古城! ( 2019年4月23日下午从容游走了阆中古城)
“青山拥四围,秀水绕三方”,阆中是一个山水交织环绕的佳地,曾引得诗圣杜甫为之作诗、画圣吴道子亦为之作画 阆中老城的古街巷,堪称巴蜀古建筑的实物宝库,徜徉其中,恍若隔世 除了有人看守的景点,古城不收门票,游客也不是太多 几条主街的店铺较集中,但也不喧嚣聒噪、肆意招揽,游客可以随性而为 古城南街人头攒动,恰逢一队小学生游弋在古街上 满街的买卖,主打当地的特色食品 阆中百姓对张飞的记忆可谓深刻,而且他们也明白,记住一件东西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和食物挂钩,于是名满巴蜀的张飞牛肉和与之相关的牛肉面诞生了 阆中是保宁醋的原产地,也是中国四大食用醋产出地之一。在阆中古城,放眼望去,一排排店铺十有八九都与醋有关 保宁醋以地名(阆中市保宁镇)俗称,是四川省的地方传统名优特产,始于五代唐长兴元年(公元936年)设保宁军治时,距今已有1083年的历史 保宁醋独具”色泽红棕、酸味柔和、醇香回甜、久存不腐”之特点,系调味佳品,有“离开保宁醋,川菜无客顾”之说 阆中风水博物馆,简称风水馆,是国内唯一的以建筑风水为主题的旅游景点,筹建于2004年,以易、卜为主脉, 诠释神秘的中国风水。风水馆位于阆中古城大东街,门票价格不菲 阆中古城文化沉淀深厚,而在众多厚重的文化之中,状元文化也比较令人感兴趣,阆中承载状元文化的景点就有状元街、状元阁、状元府邸和状元坊等 位居学道街上与贡院为邻的川北道署,俗称“道台衙门”,是明清两朝的政府派出机构。明洪武四年(1371)始设川北道台;清初,阆中作四川省会十余年;民国初年,先后设川北宣慰使署、川北观察使署、川北道署。川北道设置阆中历经542年。现多为原址复建,为收费景点之一 贡院,位于古城学道街中部,亦称清代考棚,是科举时代士子们应试的考场。阆中是全国兴办学校最早的地方,作为国内目前唯一的“科举文化”旅游点,阆中贡院复原了清初四川学子赶考的旧貌,是收费景点之一 在方圆两平方公里的阆中古城内,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70余条古老街巷,以中天楼为轴心纵横交错,呈棋盘状铺展开来,格局宏大而规整 中天楼位于古城的双栅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庙街的交汇处,又名四排楼,始建于唐朝,毁于民国,2006年重建,是古城的风水坐标 华光楼,又称“古镇江楼”,始建于唐,清道光年间毁于火灾,同治年间重建。位于古城上华街中,是四川省保文物。在阆中古城现存的楼阁中,华光楼建造最早又最宏伟壮观,被称作“阆苑第一楼”,是阆中古城的标志性建筑 阆中古城的南门楼。这是古城里唯一一个可以免费登高而望的城楼,事实证明,这里的风景绝不输任何收费的城楼,可俯瞰古城,亦可远眺江南远山 汉桓侯祠,俗称张飞庙,位于阆中古城西街,是纪念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因张飞死后,追谥为桓侯,故名 张飞曾出任巴西太守,镇守阆中7年之久,张飞伐吴前,被部下范强、张达所杀,身葬于阆中,人们为表纪念,在其墓前建立了桓侯祠 张飞死后,“乡人慕其忠勇,于墓前建阙立庙, 张桓侯祠以礼祀之”。自此之后,汉桓侯祠屡废屡兴,距今已历时一千七百余年。现存的张桓侯祠为一组四合庭式明、清古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飞庙门票单独购买一张50元,不算便宜,所以进去的游客也不多,连门口作相关生意的车老板也无聊地打起了瞌睡 阆中古民居融北方四合院和 江南园林建筑的特点,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门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群体,这些建筑和谐相处,相得益彰,为古城营造了浑厚而带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围 阆中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933年至1935年,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廖承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指挥下,转战阆中三年之久,所以古城中的红色遗迹颇多 秦家大院位于阆中古城南街,始建于清初,是一座串珠式三进、四合院,一九三五年红四方面军在此设军总政治部,现今为还原历史已将其打造为阆中红色文化根据地为主题的特色酒店 这些民居,有的兼商业型、兼作坊型、兼客栈型,还有的是纯民居型 还是喜欢纯民居型的街巷,质朴无华无造作,承载了历史和现在的脉络,这是少有游客企及的米粮市街 礼拜寺街上,没有过多地开发修饰,人居和商铺都接地气,这种较为原味的街巷,真正是古城走到现在的一个缩影 礼拜寺街是一条回民街,卖牛羊肉的很多,当然街名来自这座礼拜寺。该寺最早由一户保姓的穆斯林捐资修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历经翻建,遂成其现在规模,以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游走于古城的大小街巷中,特别钟情于散发着当地人文气息的场景,如这些蹒跚来往的老人 独坐街边发呆的城里老者 还有这些静悄悄虚位以待的胡同小院 临江青藤蔽日的过道,一头连着古城,一边接着渡口 而登高俯望,则见古城赖以遮风避雨的大屋顶,是由这些富有律动的片片黛瓦所组成 款款走过石板铺成的街道,或是匆匆掠过的游客,或是居家过日子的市民 一片黑瓦连片的老屋之中,中天楼显得鹤立鸡群、卓尔不凡 站在高高的南门楼上,越过古城错落有致的老屋脊顶,可望见一水之隔的南津关古镇 南津关位于阆中嘉陵江南岸,是古城的重要渡口,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是连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条必经之道,与古城中的华光楼隔江而望 南津关历史悠久,明成化年间,曾设浮桥通嘉陵江两岸,与古城连为一体,是连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条必经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