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我对自己的年龄有偏见。
这偏见主要在于我不能向透露身高那样干脆地把年龄透露给别人。我会先说自己是90后,企图蒙混过关。有人会说,你这蒙混得也太多了,90后之间最多可是差10岁啊。其实只差5岁,因为大多数95后是会直接说自己95后的。如果90后这个答案不能满足询问者的好奇心,那我只好如实交待:“94年的,94年12月。”“94年12月”是我每次都必须加上的限定词,目的只有一个,证明自己年龄小。之所以想证明自己年龄小,是因为在我的观察以及社会主流认知里,94年的我应该已经工作两年了,可事实是2018年我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这种反向脱离主流让我这个喜欢随大流的人很困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非常简单的原因:一是我出生的月份比较小;二是我高三之后复读了一年。
9月份之后出生的孩子不能在满6周岁当年上一年级是教育部门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所以我是在7岁时才上一年级,由于家乡都算虚岁,所以我妈一直说我是8岁上一年级。如果不是抽空算了算,我还真以为自己小时候是个智障——因为大家都说自己6岁上的一年级。但是仔细想想主流话语体系却又不够严谨。我们假设所有人都是按照学校规定9月1日之前不满6周岁的不去上一年级,这就导致出生在9月、10月、11月、12月的孩子会在“大一岁”的情况下开始学业。匆匆16年学业结束,1到8月出生的孩子在22岁时大学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于是社会普遍的话语体系就是22岁大学毕业,但实际上有三分之一的人是在23岁毕业。但是因为22岁毕业的人多,所以我们这群少数人只好接受这种“暴政”。
要是仅仅大一岁毕业其实也没什么,因为很多人都理解上述情况的存在,可是似乎在这种情况上再加一个条件,就超出了很多人的处理器运算范围。而我偏偏在这种情况上加了一个条件。
“今年刚毕业啊?哪年生人?”
“94年的。”
“94年啊,我外甥也94年的,都毕业两年了。”
“我复读了一年。”
“哦~,复读了一年,那怎么差两岁?”
“……”
单单是询问出生日期的尴尬尚不至于让我困扰,我真正困扰的是结婚的问题,特别是在刚刚踏入2019年的现在。在很多人的认知里,1994年出生的我在2019年25岁了,是该婚配的年龄了,至少应该有一个谈婚论嫁的对象了。然而事实是到现在我连正儿八经的恋爱都没谈过。
但其实我对恋爱结婚这些事情根本没放在心上,我一直觉得自己还是小。之前看到“第一批00后已经成年”的消息时,我还仔细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因为我觉得自己的心智似乎也刚刚成年。但是再过几年,如果我还是现在这样的状态,那我肯定会不断地去相亲,不为别的,不能让身在农村的父母被唾沫淹死。
不只只是农村,我们整个社会对于年龄都不够包容,如果90后都自称“老阿姨”,那么90后的父母们,那群真正的叔叔阿姨们该自称什么?是不是我们以年龄划分的称谓需要在21世纪整体后移一个单位?我们为什么会有年龄焦虑?就是因为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苛刻的年龄限制。
招聘也罢,考试也罢,都要限制年龄。二十五六岁就要结婚,四十岁往上还要被清退。大龄未婚就叫“剩女”,黄昏恋多数变成新闻。男士到了一定年龄就成了老头,女士到了一定年龄自然是老太太。二三十岁就该拼命工作,退休了就要养鸟浇花。
我们能不能对年龄宽容一点?三十多岁没结婚的女生也仅仅是个普通的女生,七十岁结婚的男士也是真的遇到了爱情。不管哪个年龄段,我们每个人都要经过,那为何不能对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宽容一点呢?这也是对自己宽容啊。
(不对,你爸妈之所以对你的年龄不宽容,是因为他们已经走过你的年龄段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