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儿童对规则和学习任务的良好适应会给他们带来成就感,继而积累形成自信,埃里克森把这种情况称为获得勤奋感;当孩子没有机会展现自己,就会忍不住破坏规则,成为“问题”学生,如果老师和家长对此经常批评他,孩子就会慢慢变得自卑。埃里克森把这种情况称为获得自卑感。孩子获得的勤奋感多于自卑感,才会形成能力的品质。自我效能感是能力品质的主要成分,而他人的评价性反馈为儿童的早期自我效能感发展勾勒了基本底色。--《新东方家庭教育指导师基础必修课》
个人感悟:
1、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任务也就是心理发展机制:让勤奋感多于自卑感,从而形成能力的品质(这个阶段能力品质的主要成分就是自我效能);获得的正面反馈越多,越容易获得勤奋感;反之,获得自卑感。
2、这个阶段的自我效能的发展,更多的依赖反馈机制。孩子会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调动或者压抑自己。别人的评价通常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思维模式的评价(个人理解,就是没有发展空间的词汇,很多时候还是消极的词汇;同时有些时候看起来像是积极的词汇也可能是固定思维的模式。所以判断的维度就是有没有发展空间,而不是积极还是消极。没有发展空间的词汇就是固定思维的评价,带着发展空间的词汇就是成长模式的评价。比如固定思维模式:聪明、太笨了、太糟糕了);另一种是成长模式的评价。第一种模式容易让孩子走向固定思维(比如:努力、尝试了很多方法、难度再大一点的可能更适合你),形成消极的情绪或者说自卑感;当孩子接受的评价是成长模式的时候,他们更愿意继续突破自己,从而获得更多的勤奋感。
3、我们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机制,还要帮助孩子向好发展。前面提到主要是来自他人的评价。儿童的成长环境中,主要的他人关系:老师、同学、家长。不同的社会和家庭关系,有着不同的影响。这里提到的人际关系与成长,突然想起前面课程里面老师提到的:问题即成长。A师生关系中,学生问题可能是学生发出的求助信号,如果能得到老师的帮助,问题就会解决,孩子也就成长更好;B同学比较,及时动力也是压力,父母做好引导能借助同学关系提升孩子的效能感;C家庭支持,是基本,师生关系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家长的引导和观察也至关重要;同学的助力,没有家长的引导很难完成,或者只能任其发展;此外家庭还要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儿童发展生理、心理需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