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过《你好,李焕英》,不得不赞一句“贾玲导演,你是真可以!”真性情的作品真的很能打动人,用心与否一看便知。
忍了又忍,终究没忍住。买了电影票,一个人儿跑去了万达,进场了,开演了,才发现自己没有带纸巾,一片都没带!!!可想而知,泪点极低的我,从“看到妈妈的银发”那儿就开始眼眶微湿了。全程都在用手指抹眼泪!一度哭到抽噎不止……
哭哭笑笑,笑笑哭哭,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感觉自己就像个“二傻子”!
在我看来,这不是一部“喜剧”,更像是一部“释怀温情剧”。
看完这部电影,我对“母亲”有了新的理解,我也理解了我妈。同时,我也发现,其实父母比我们想象的要幸福,也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强!许多时候,自己觉得父母的不开心来源于自己,可能是自己的不听话可能是自己的不争气,不给爸妈长脸……,其实并非如此,只是不知道什么样的缘故,让自己产生了如此错误的认知。换位思考下,其实,我也不愿自己以后的小孩因为这种“胡思乱想”而产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出了影院,我把“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养大一个孩子”这个类似电影中的问题,通过电话问给了我妈。我这才发现,原来,许多的困扰性问题都是我在难为自己,然后把这种问题安在了父母身上。其实,妈妈的回答很简单,就是自然而然,人的生长成长就是如此,但我们都认为在养育孩子过程中,父母的的确确收到了来自“孩子”给予他们的快乐和治愈,付出他们心甘情愿的。想必就连贾玲的妈妈都是类似的想法,当然“健康快乐”是每位父母都会给予孩子的真切祝福和美好希望。同样的,每位家长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只不过这个“优秀”定义过于宽泛,也没有什么约定成俗的固定的版本。每位家长也都会有自己的见解。
而我自己看过电影后最大感触就是——释怀和理解,释怀曾经那些复杂的想法,更理解了妈妈。同时对孩子父母之间的关系也终于有了新的了解。其实,孩子父母之间的代沟,不是一个小家庭的问题,更多是一种时代的代沟。时代的前进,社会的发展,让上一辈儿人的思想与我们这代人有了代沟,这些东西客观存在,消灭不了。没有必要去纠结,去非要辩解出一个对错来。承认它的存在,没必要刻意关注它。然后,继续各自过各自的生活。
其实,为什么许多人宁愿去电影院来为亲情感动,为母亲流泪,独自一人怀念,反而不愿去真正和妈妈交谈。很大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代沟”,因为彼此的不理解。就会话不投机半句多,最终没说几句就冲抵了好不容易在影院烘托出的“温情”,继续回到了自己原本的生活轨道中。
时代不同,经历就会不同,虽然是母女是父女,但也是彼此都独立的个体,生长的大环境就不同,怎么可能会想法一模一样呢!结果就会听到有的长辈说,现在的人真奇怪等等这样的话。其实,就是彼此理解下。你的观点我不认同但表示理解,就是一个最好的态度。
看过电影,我和我妈聊了很多,我把心结一股脑都吐给了我妈。说开了很多事儿。过程是平淡地表述并没有腻腻歪歪,但我想她是比之前更了解自己女儿了。这次,我们在平等的态度温和的交流。有许多事情,之前说的就很含糊,导致理解的偏差就极大。如今,借着这部电影的契机,说开了,就挺好的。妈妈虽然对我的一些真实想法感觉到不可思议,但也没有过多纠结。就像我说我们这代人里即使有些人为人父母但初衷也会同他们大不相同。她就表示了理解。
我的妈妈是一位很理性的母亲,我作为她的女儿,反而更感性。就像之前的关于这部电影中热搜说的那个话题#想对20岁的妈妈说# ,其实我也不知道该和那时的妈妈说些什么,因为我发现,其实我的妈妈活得很透彻,过得比现在的我更开心,从不抱怨也不遗憾,可能有过如今释怀,不纠结。比我看得开,比我能调节甚至比我还自律。年轻时也是一个人在成长路上闷头走,没有人指点,都是一步一步实实在在过出来的生活,到如今这个年纪回头望,更多的是对自己的肯定。知足常乐,修身养性,反思进步,是她现在经常做的!有时想想,自愧不如。我的妈妈是一位很普通但也很了不起的中国女性。
这部电影,原本打算带她一起来看的,可她不愿意。不过这也挺好,避免了可能俩人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场面。让我一个人在影院尽情地发泄。总之,通过这部电影,让我理解了我妈妈,同时也放开了我自己。
以后要学着用更加“平和”“公正”的心态面对爸妈的一些观点,而不是一听就顶回去。尤其是一些关于“我”的那些观点。
一家三口,夕阳下,多好 小斐这个回眸,满满都是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