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铁家军读书会
对《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的阅读小结

对《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的阅读小结

作者: Vivi_ZIER | 来源:发表于2015-10-22 00:20 被阅读122次

    阅读时间:下午三点半到六点

    阅读地点:寝室

    阅读方式:精读

    《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这篇文章由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的翟学伟老师所写,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社会信用制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文章分为一下几个部分:

    一、意义与困惑

    这一部分首先说明了信任在近些年得到关注的原因,也就是说研究信任对我们的现实生活的意义。"信任在学界能受到关注,显然缘自人类自身追求的现代化生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社会风险的凸显,即社会不确定性的巨量增加"。

    其次,他分析了信任问题难以研究的原因及现有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社会科学领域中没有成熟的信任理论

    在这一部分,作者梳理了学术界对信任这一议题所呈现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整个社会科学还处在对信任的探索之中,关于信任系统及其运作模式还没有直接的理论可以借鉴和运用。

    (2)信任的含义不确定

    首先指出含义零乱的具体表现,然后强调中国学者在这方面存在着更大问题:"信任在中国涉及到信、诚信、……诚实、忠义、欺诈等道德和伦理品质。这种内涵互涉、能指各异的多词现象导致了中国学界非但未能对信任做出合理的分类,且还使得大多数的讨论被深深地束缚在无意识地滥用混用词语的窠臼之中,使得一个本来就很难搞清楚的问题变得更加混乱"。

    (3)信任的指向性不明确

    信任是属于非理性还是理性的讨论?

    涉及信任与被信任的双方是否应该具有契约关系或者权利关系?

    (4)跨文化研究中的问题

    主要是讨论中国与西方、日本等关于信任的文化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他认为,面对信任研究困境,我们有必要回到生活常理中来,在惯常经验中思考信任现象以及信任缺失的意味,然后再回到学理中来同上述的信任研究对话。这其实也是作者这篇文章的写作脉络。

    二、回到社会常理中寻找信任

    将可靠性与信任做了一个细致的比较分析:

    任何人能够活下来均由于人的生活是建立在彼此依赖的基础之上的。依赖是人类生活的必然,构成了所谓社会性的基本特性之一。

    依赖方式的多样性导致了人们对可靠性的选择。

    所谓可靠性的一个比较学术的表达之一是信任,但是,这一表达又不是其内涵的全部。

    接下来,以婚姻为例,在常理意义上讨论了信任。得到了"没有约束关系的信任"和"有约束关系的信任"两种机制。再具体阐述这两种机制的内涵与外延。其中都着重将中国的信任情况与西方的研究想区分。最后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即信任地带的位移。

    三、文化中的信任

    这部分主要探讨信任与自然环境及其相应文化的关系。

    信任地带的位移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假设,在于中国社会假定了人的生活具有相互依赖的倾向,不同于西方社会假定人的生活具有自我依赖的倾向。从而得出了信任研究框架:信任关系与文化模式。

    四、对几个问题的回应

    分别对目前有关信任研究中的几个重要观点或理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1)关于中国人"人性本善"的普遍认知与对他人低信任度的矛盾问题。

    落实到儒家理论的实际意义探讨,都定了该矛盾的存在。

    (2)关于西方学者将信任分为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的问题。

    提出了中国特有的信任因素:关系及关系网,得出中国人自己的信任特点,是借助于网络化的方式制约还是制度化的方式制约。

    (3)放心关系与保证关系的区分

    说明了两种理论的异同。

    五、究竟什么是信任

    概括整篇文章探讨的信任观点,强调信任背后的文化假设之不同。认为西方文化用个人视角来讨论信任,往往挖掘出的根源是其背后的人之自由,而中国人走出的信任路线是从"诚"开始,然后进去"仁爱",再到"信义"直至"背信弃义"的过程。

    梳理了西方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并指出中国文化关于信任假设的重心与西方文化的不同之处。前者是同情境主义联系,后者与个人主义相联系。从而进一步揭示信任的本质。

    六、结论

    结论部分就是对前面所做分析探讨的高度总结与概括。在陈述自己所做的尝试和努力之后,也预测了未来的研究方向,是理清现有的各式各样观点,进一步推进信任研究,建立信任研究的理论框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信任的本质及其文化》的阅读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rt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