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9-03-24

2019-03-24

作者: 德虔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08:14 被阅读0次

    天三、相(分二科) 地一、自相(分三科) 玄一、徵

    【云何尋思諸欲自相?】

      現在的文是解釋七種作意的第一種「了相作意」。「了相作意」裡面分六科。第一科是「義」,第二科是「事」,這兩科已經解釋完了。現在第三科是解釋「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自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云何尋思諸欲自相?」這位修行人已經成就了未到地定,他的願望不是修出世間的聖道;想要得色界四禪。想要得色界四禪,他現在是在未到地定裡邊,心裡邊還有欲,還有欲界男女的欲障礙他不能成就色界初禪,那麼怎麼辦法呢?就是要作如是毘缽舍那觀。前面的「義」、「事」講完了,現在講這個「相」。就是在未到地定裡邊,你先入未到地定裡,然後在定裡邊寂靜住一段時間;當然到了這個程度,他先寂靜住一個鐘頭、兩個鐘頭都可以,然後再修毘缽舍那觀。「云何尋思」就是怎麼樣觀察欲界的諸欲的「自相」呢?

      這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標二種」。

    玄二、釋(分二科) 黃一、標二種

    【謂正尋思此為煩惱欲;此為事欲。】

      這就叫做「自相」。就是你在未到地定的奢摩他裡面「正尋思」,要認真地去觀察:這是「煩惱欲」,這是「事欲」,這樣觀察。這個「煩惱欲」只限於你內心你有這個欲的煩惱,思惟這欲的事情。這個「事欲」是做那件事,做那件欲的事當然也是有煩惱的。這個煩惱欲是沒有事,沒有做那件事;他們兩個有點分別。這是標出來這兩種欲。

    黃二、廣差別(分二科) 宇一、事欲攝

    【此復三種。謂順樂受處、順苦受處、順不苦不樂受處。】

      這第二科「廣差別」,再詳細地解釋它的差別相。分二科,第一科是「事欲攝」。就是屬於「事欲」的範圍的。

      「謂順樂受處,順苦受處,順不苦不樂受處」,分這麼三種。「順樂受處」,這個「處」就是境界,你做這種欲的事情這個境界是「順」,隨順能引發出來樂的感覺,這是一種境界。「順苦受處」,這個境界能夠隨順引發出來苦痛的感覺。「順不苦不樂受處」,這又有第三種的差別。

    《披尋記》一六五頁:

    《此復三種等者:此說事欲三種差別:謂彼事欲或順樂受,或順苦受,或順不苦不樂受。如是極惡諸受之所隨逐,故得處名。》

      「此復三種等者:此說事欲三種的差別:謂彼事欲或順樂受,或者是順於苦受,或者順於不苦不樂受。如是極惡諸受之所隨逐,故得處名」。在欲界裡邊的人都是有欲的;你是天也好,你是鬼也好都有欲,畜牲也好也是有欲,這種「極惡」劣的這些諸受,「隨逐」這個眾生而不分離而不棄捨的,所以叫做「處」。這個「處」當然是眼識、耳識…,前五識所接觸的境界,但是也包括你內心的妄想境界,也叫做「處」。

    宇二、煩惱欲攝

    【順樂受處是貪欲依處,是想心倒依處;順苦受處是瞋恚依處,是忿恨依處;順不苦不樂受處,是愚癡依處,是覆惱誑諂無慚無愧依處,是見倒依處。】

      這是第二科「煩惱欲攝」。「順樂受處」是貪欲攝,這個樂受是你的心接觸到境界的時候有樂的感覺,這樂的感覺出現了以後會有什麼事情呢?「是貪欲依處」,你的內心就有貪欲了,就是愛著這個樂受;這個貪欲是以樂受為依止而生起的。「是想心倒依處」,就是想倒依處、心倒依處。這個「想」是取相,你心裡面取著那個境界,那個境界的相貌顯現在你心裡面,就是「想」。這個「想」是顛倒的,這是一個錯誤的一種想法。這個「心倒」是什麼意思呢?這個「心」是指煩惱說的,你接觸到樂受的時候,你就在這裡生了貪心了,那就叫做「心倒」。

      這個「想」,在還沒有生貪欲之前取著那個境界,而不知道那個境界是有過患的,是有災難的,是虛妄不真實的,不知道;認為是真實的,那叫「想倒」。「心倒」就在「想倒」為依止而生起貪心了,所以是「心倒依處」。

      「順苦受處是瞋恚依處」,如果這個欲的境界令你生苦惱了,這個時候是瞋恚心的依止處,你心裡面就憤怒了,也就是這個苦惱令你生瞋心。「是忿恨依處」,這個「忿恨」和「瞋恚」實在是一回事,但是在時間上有差別;就是當時叫做「瞋恚」,這件事過去以後你心裡面還是瞋恚,這就叫做「忿恨」,忿恨不捨。這個順苦受處是瞋恚、忿恨的依止處。

      「順不苦不樂受處是愚癡依處」,如果這個欲的境界,這個時候也沒有令你生苦惱,也沒有令你感覺到快樂,也不苦也不樂的這個境界的時候,是愚癡的依處。因為這個時候你沒生貪心也沒生瞋心,你心裡面也不知道這也是虛妄的,也是虛假的,你不知道這是畢竟空的,這是一個有大災難的地方,你不知道就叫作「愚癡依處」。

      「是覆惱誑諂無慚無愧依處」,這是「覆煩惱」,我們前面是講過的,「覆」就是隱覆、隱藏,我有不對的地方我隱藏,我好像很清淨,隱藏叫做「覆」。這個「惱」是觸惱,我去觸惱這個人叫他苦惱,這是「惱」。「誑」就是欺誑前面那個人。諂媚、「無慚無愧」的依止處。這「慚」和「愧」有什麼不同呢?其實我們也是講過,就是自己做錯誤的事情,自己還沒有羞恥心,那麼叫做「無慚」。這個「無愧」,就是我做了錯誤的事情沒有羞恥心,我看見這個有道德的人,看見佛菩薩的時候我心裡也沒有羞恥心,這叫做「無愧」。這愚癡的依處,就是覆煩惱、惱煩惱、誑煩惱、諂煩惱,無慚無愧的煩惱的依止處,從這裡引發出這麼多的煩惱。

      「是見倒依處」,前面說到想倒、說到心倒,這裡又說到「見倒」。這個「見倒」是什麼意思呢?這「見」有一個智慧的意思,他有所見,有見地。就是他做這種事情,他說出來一大段的理由:我是對的,這個叫做見倒。這就是有智慧的人才能說,沒有智慧的人,只是有想倒、有心倒,還沒有見倒。常、樂、我、淨這是四種顛倒,這個想倒、心倒、見倒這是又三種顛倒,加起來就是七種顛倒,顛倒依處。

    玄三、結

    【即正尋思如是諸欲,極惡諸受之所隨逐;極惡煩惱之所隨逐。是名尋思諸欲自相。】

      這是第三科是結束這一段文。前面說「思惟諸欲自相」,什麼叫「諸欲自相」?就是「正尋思」,不是馬馬虎虎地;是很鄭重地在奢摩他裡面觀察。觀察「諸欲」、色聲香味觸各式各樣的欲,這些欲裡面有「極惡」的,極大罪過的諸受「之所隨逐」,就前面說的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的隨逐,隨逐你。「極惡煩惱之所隨逐」,有了這麼多的受,由受而又起了很多的煩惱,貪煩惱、瞋煩惱、覆、惱、誑、諂、無慚無愧這些煩惱,這些煩惱也隨著都來了。「是名尋思諸欲自相」,「尋思諸欲自相」就是這樣子,你就在奢摩他裡這樣思惟,就像前面這樣思惟。

      從這些佛菩薩的開示裡邊,我們知道一件事;就是我們內心裡面的欲很不容易斷掉,很不容易把它熄滅了;把它消滅了,不容易的。如果我們出了家,不修不淨觀那個欲……你修不淨觀,都可能還沒修成功;你不修不淨觀,你那個欲能除掉嗎?

      這是思惟諸欲的「自相」,這底下第二科「共相」分三科,第一科是「徵」。
    (2019.3.24)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9-03-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kyy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