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虽然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但是春节这样的节日,每年依然是人类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十几亿人次在这个期间出行,返乡,再回城。
我年幼的时候,整个中国都处于刚刚从极度匮乏物质的阶段开始起步,春节对我们的意义就是物质层面的享受和升级,比如小孩子一年一次的新衣服,比如一年一次的放鞭炮,比如再后来一些,逢年过节,家里能置办一些家用电器。
长大之后,跟很多朋友交流,大家都普遍说过年没有年味了,是真的吗?是也不是。
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春节对应的那个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这种“年味”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为绝大部分人的物质生活已经脱离了小时候那种年底才能买一套新衣服和吃一点好饭菜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的阈值变高了,如果还追求小时候记忆中的那种年味,找不到,还有点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我跟老婆聊天,说起我们的下一代的时候,我说对于他们来说,春节的意义可能更纯粹,更是一种我们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样子。一代人跟一代人不一样,我只知道他们会构建自己的对于春节跟我们截然不同的认识和看法,但是具体是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甚至无法想象。
但是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至少不会像我们这一代人这样走的太偏。
我们这代大多数人朴素而土鳖的价值观里,过年要么是在外面混得好,富贵还乡,要么意味着在外面混的不好,回来只能做个缩头乌龟,所以回乡就变成一种仪式,跟古时候的赶考一样。
那些又蠢、又旧、又鸡贼的段子在每年的春节返乡季都要被重刷一遍,类似“Sally变成翠花“之类,我不必再复述了,反正大意都是讪笑那些短暂回到故乡的白领年轻人,好像回到小城市或农村就意味着落魄,就意味着不可逃脱的悲惨宿命。改段子的人和转段子的人逃不了一股没见过世面又居高临下的得意劲,把这种牙缝里的东西年复一年地嚼来嚼去——如果这都不算井底之蛙,我不知道什么算是。
这是很久以前看过的一句话,在今天的这个时候说,应景也契合主题。
也许年纪大了,我越来越觉得“虚伪”的可贵和必要,虚伪至少维系着一个大前提,大多数人认同的某种社会关系准则,这些准则在人类大多时候是有积极意义,使社会利益总和为整数的。
跟人说说客套话,场面话,大家在一起说说家长里短,甚至互相吹捧和掏掏心窝子,这是社会关系总体得以平稳的一个方式,以前我觉得这样做很无聊,毫无意义,浪费生命,这几年觉得,这很有必要。
跟“虚伪”相比,真实对应的可能是攻击性、毫无遮掩的鄙夷和疏离感,阶级对立和互不认同。世界太复杂,人生太辛苦,如果毫不遮掩自己的恶意和不耐烦,社会运转最基本的润滑油都没有了。
愿意变成一个“虚伪”的人,不见得就是坏事,不见得非得是妥协,不见得就是需要忍耐和委曲求全,我觉得很多时候往往是一种主动的、可控的、善意的方式。
现在的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往往极端化的制造情绪和对立,挑拨大家的情绪,我觉得这些人都非蠢既坏。
这个世界有太多事情,不像公众号们写的那样,非黑即白非是即非,有大量的中间地带,你说不清楚,到底怎样做是好的是对的。
算了,说到这里,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回头再展开说了,就此打住。
人生到了一定的阶段,要会跟自己和解,和解不是无原则握手言和,而是会有其他视角看待问题。一条路走到黑自己感动自己,其实有时候只是缺乏自我认知升级的能力。
这个话题拿到这几天来说,就是过年就过年,开开心心最重要,别抬杠,Mike变成了建国Sally变成翠花没有什么,跟七大姑八大姨唠唠家常没什么,被熊孩子斗智斗勇也没什么,也许这就是新时代的“年味”。
祝春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