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任何一种道德伦理学体系,都需要相应的哲学理论去支撑,朱熹构建的程朱理学,除开以上所说的“太极”理论之外,就是他极力推崇的“河图洛书”和“伏羲六十四卦经说”。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既是来自于他对扬雄《太玄》思想的继承,同时也来自于他对晚唐五代时期的后蜀的陈抟和彭晓的天地人宇宙思想的继承。这里,我们对陈抟的思想做一点简介。陈抟(871年-989年),字图南,号扶摇子,宋太宗曾经下诏赐其号为“希夷先生”。他的祖籍可能是毫州(今河南鹿邑)人,但陈抟自己则应该是在晚唐时代的普州崇龛(今四川资阳市安岳、乐至一带)一带生长成人的,《宋史·艺文志》记载,他生前著作有《九室指玄篇》一卷,《易龙图》一卷,《钓潭集》二卷,《人伦风鉴》一卷等。
非常遗憾的是,他的这些典籍,除开《易龙图》之外,其他著作现大多已佚失了。根据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六中记载,他在今四川邛崃天庆观中曾经看到过陈抟的提记。南宋时代的陆游曾在蜀地崇庆州(今四川崇州市)为官,崇庆州距离严君平故乡的邛州(西汉时代的临邛县)很近,大约只有20余公里,陆游去邛州旅游时,他在邛州城中的天庆道观中曾经亲眼见到后蜀孟昶时代的陈抟在这里遗留下的一首诗句,这首诗句,是陈抟与邛州本地名流尹尚书对酌高论,且拜谒了本地“高公”的何昌一以后他有感而发写作的一首诗歌,他在邛州天庆观之中居留修道时,他将此诗遗留下来,被本地道士石刻成碑文。
陈抟的重要著作《指玄篇》81章结构,显然是来自于扬雄的《太玄》的81章的启发,而且,《易》的知识原则是“元、亨、利、贞”的求真原则;而《太玄》的知识原则却是“罔、直、蒙、酋、冥”,就是指求真者应该通过各种方法还原到冥冥之中去观道。陈抟所遵循的修真原则是“因聆玄论冥冥理”,说明他本人受扬雄太玄思想的影响甚深。
同时,通过陈抟的《无极图》,今人也可发现,这副图中的“水火图”与他同处于后蜀时代的彭晓的“水火匡廓图”非常相似,这就是说,他们两人不仅仅同处于一个时代一个地区,又同受蜀地中严君平、扬雄的玄学影响,在加之最早画出四象太极图的张行成也是邛州人,那么,这就说明,我们现今看到的许多河图、洛书、太极图的图式的产生渊源,应该是在五代十国到南宋时期的四川的西蜀地区。同时,宋太宗赵匡义赐号陈抟为“希夷先生”,目前,我们也只在严君平的《老子指归·上德不德篇》中查阅到了这个词汇。
由此可见,宋初的宋太宗是把陈抟当成了宋朝的严君平的!这也反映了严君平在唐宋时代的崇高学术地位。北宋时代,由于受到陈抟、彭晓等人的一系列“图书”学说的影响,关于河图、洛书、太极图的图象和文字诠释开始增多,但是,各自表达的图象却也十分混乱,比如,刘牧(1011年-1064年)在他的《易数钓隐图》一书中所画的河图、洛书,都被朱熹收录在了他的《周易本义》中。南宋朱熹(1130年-1200年)在他50岁左右时期整编出了他的《周易本义》,《周易本义》是一部根据邵雍的六十四卦经说思想重新诠释《易经》的书籍,其卷首就是刘牧的河图、洛书和“伏羲”四图。
按照《原本周易本义》卷首(四库全书本)中朱熹的说法,他在《周易本义》中展示的四幅“图书”之图象,即,我们现今在《周易本义》卷首中看到的“伏羲八卦次序,伏羲八卦方位,伏羲六十四卦次序,伏羲六十四卦方位”这四图,都采自于邵雍(1011年-1077年)有关著述。应该说,朱熹要比中国许多学人更加诚实,他不像周敦颐著作了《太极图说》和张载著作了《西铭》、《太和篇》那样,明明他们的学说取之于蜀学的严扬之道,他们却又都不说明其说的来源出处。
相比之下,朱熹很诚实,他明确交代了他的《周易本义》中所录用的所有“河图洛书,伏羲六十四卦经说”的来源,他甚至把今人还经常见到的那幅按照二进位制循序渐进进位的邵雍的“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也明确从邵雍身上溯源到了陈抟“先天六十四卦圆图”这里。陈抟本是蜀学的严扬之道中人,陈抟的“六十四卦方位图先天圆图”则又全部是按照扬雄的《太玄》八十一首赞的三进位“方州部家”方式去运动排序的。只不过,扬雄是从家→部→州→方这样的次序排序他的《太玄》首赞的,因为,扬雄认为国家的原动力是人和家庭!
相比之下,陈抟的这副“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说”则是按照乾卦爻向坤卦爻排序的。这样的不同卦爻、首赞排序,反映的是作者对“家国天下”和“天下国家”这样不同国家政治理解图式。关于“河图、洛书”的来源,朱熹也诚实地交代说,根据他的好友蔡元定调查,刘牧的“河图洛书”是来自于“孔安国、刘歆、魏关朗子明”。但是,此说仅仅就是一说而已,朱熹在他的《周易本义》卷首所收录的几副“河图洛书”均来自于刘牧。那么,刘牧的这些“河图洛书”又来自于哪来呢?下面,我们针对刘牧的“河图洛书”,来比照一下扬雄的学说。
关于“河图、洛书”的内在数学原理,这里,笔者只指出其来源。扬雄说:“三八为木,为东方,为春,日甲乙,辰寅卯,声角······四九为金,为西方,为秋,日辛,辰申酉,声商。······二七为火,为南方,为夏,日丙丁,辰己午,声徽······一六为水,为北方,为冬,日壬癸,辰子亥,声羽。······五五为土,为中央,为四维,日戊已,辰辰未戌丑,声宫。······五行用事者王,王所生相,故王废,胜王囚,王所胜死。”(《太玄·玄数》)扬雄用天、地二数配对,说白了,其实就是以人、家庭为中心去观察万事万物的人之立场;三八为东方,四九为西方,二七为南方,一六为北方,这四组数组,则分别代表着人立场在土地中去观察四方的“四维”。
由此可见,刘牧的“洛书”明显来自于扬雄的《太玄·玄数》。同时,扬雄在这里明确提示了“五五为土,为中央”,是他的玄数图式的方位说,他并没有说“太玄”中心是“土”。所以,后来的释家和数学家们在理解扬雄的《太玄》时,大多将《太玄》的中心基点理解成了“土”,这明显是曲解了《太玄》本义。扬雄《太玄》的理解参照中心,从来就是“人,心”,这是今人阅读《太玄》时应该明白的一个要点。那么,刘牧的“河图”又是怎么样来的呢?当然也在扬雄的相关理论中!
综上所述可知,朱熹理学的理论根源,全部来自于蜀学的严君平、扬雄的严扬之道。但是,朱熹又为什么会大肆贬低严、扬二子之学呢?以至于导致在程朱理学兴盛的满清王朝时代,蜀学的严扬之道淡出中国学术思想的视野,甚至,扬雄还被驱赶出了儒家的大成庙宇。我们只能够如此说,朱熹作学问的态度虽然很诚实,但是,他的学问却甚是不精细,特别是他的比较和平衡事物的先后天理论能力不够!如果他梳理清楚了周敦颐、张载、邵雍、刘牧、陈抟等人的学术思想与严扬之道的学统渊源关系,如果他能够阅读懂扬雄的《太玄》,那么,他就不会说出让后人看了学得好笑的话语来了,他也就不会一边吃着人家却又大肆贬低人家了。
通过《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朱熹对扬雄学说的评说,可知,中国历史上的文人由于普遍缺乏了天文地理之中的数学、物理、农业知识,可能也是导致他们看不懂扬雄作品的原因之一!这也可能就是书斋士大夫的朱熹为什么会极力贬低扬雄的原因之一,也是扬雄作品和思想长期不能够被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中国历史上,类似于朱熹这样一边日用而不知地接受了扬雄之道,一边却又稀里糊塗地极力贬低扬雄学问的荒诞学人,是大有人在的。
但是,这里,我们必须指出,一个人是否具备天文、地理、农业、数学、物理等知识,是可以栽培学习的,但是,一个人是否具备系统的宏观、微观、纵横古今方圆的平衡辩证思维方式,则可能并非是后天所能够栽培学习的了,其很可能是人的一种先天素质!比如,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发现,那些大字不识的某些农民、工人,由于其具备了系统、辩证的先天平衡思维方式,他们在听取那些所谓深奥的哲理时,他们往往会一听就明白其道理,他们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地从自己阅历去寻找到与这些哲理相呼应的近似比照事例。
结语
但是,相比之下,可能一些勤奋不已且满腹经纶的学人,则往往会因为他们缺乏先天的系统、辩证的思维方式和教条、执著的毛病,是理解不到许多哲理的。由此可见,哲学,是需要天分的一门学问!这个情况,长期还不被人们所注意!其实,人类社会之中,有四种类型的人是并非仅仅依靠学习就可栽培出来的,其绝对是一种天赋所在者,这四种人,分别是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家、音乐家、诗人、高水平运动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