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创!禁止转载!禁止剽窃!请互相尊重!
先定之后,你和对方进入了交谈的情景。前文说过,情景中对方的言语、神色、动作是最初的信息来源,你要通过三者意的一致性来获取真的、实质的信息。
现在你知道了要这样做,为了能够在实际中运用,你还必须要去思考怎么做、思考其如何在实际中成为可能。(若你不追求运用,只是想大致了解,理解鬼谷子的理论以改善认知,那么就没有必要继续思考。)
听见某些话语,看见某个神色、动作,你要能知道其表意。例如,对方斜视的眼神、扩张的鼻翼、抿着的嘴唇,扭开的头部、合上的双手,当你看见这些的时候,知道其表示什么意思吗?倘若你都不知道的话,谈何三者意的一致性呢?
是的,你需要先从这些象中审出意,然后才能知道这三者之意是否一致。言语过于丰富、变数很大,大部分需要你自己去审;而神色动作,有数量庞大的书籍帮你审,书中会告诉你看见了xx神色、xx动作(即象),可能表示xx意(即对方心中的想法)。为了能够运用,这些书籍是你需要去看的。
那么你把相关的书籍看了一遍就可以了吗?不,看了一遍就不管了,你顶多是多了解了一些知识,还是不能运用。
交谈是进行时,对方表现出xx象,你记得xx书上有讲过这个象,但表示什么意呢?你想不起来了,或者模棱两可的,你难道还能去翻书不成?这就跟闭卷考试一样,考试题目需要用到的知识你必须提前记住。明明知道这道题要用那个知识点,但你没记住或记得模棱两可的,怎么把题目做对?
因而,你必须要去记忆这些知识,最低要到熟悉的程度,即看到了xx象,你要能回忆起来,其表示xx意。这些需要你记忆的知识属于需知之事。
然而,记忆是十分枯燥的、也是十分耗时的,你有耐心、有时间去记忆吗?所以说,追求运用困难重重。不光是运用鬼谷子理论,运用其他任何理论(古代先贤的理论、现代科学的理论),都必须要过记忆的槛。任何理论都有必须要记忆的东西。
倘若你决定记忆书上的相关知识的话,有一个建议可供你参考,虽然你在看到有那么多的东西要记忆时会望而却步。你不需要记忆所有的,只需要记忆常用的。如同考试时,你不需要会做所有题型,只要能做常规题型就可以。
对于相关知识中的常用部分,你最好能从熟悉到记忆;对于常用部分中的你擅长的部分,你最好能从熟悉到记忆再到习惯。习惯能减少你大脑的资源占用,使得你大脑有更多的资源用于其它思考。
一个人在同一时间能思考的东西是有限的,如同计算机被输入过多信息会死机一样,人的大脑在同一时间被输入过多信息会宕机。为了防止宕机,人脑在同一时间能处理的信息总是有限的。
对常人来说,言语占用了较多资源,他们只能在神色或动作上分配少量资源(即常人较多关注言语,对神色或动作较少关注)。所以,“三者意的一致性”对常人来说是信息过量的。进一步来讲,对多数人而言,“三者意的一致性”只是理论上的,实际中并不能做到,除非其对这件事十分熟悉。
除了“熟悉”之外,另一种办法就是延长时间,延长时间的办法是说话语速变慢。如此,在从你听到对方说话、看到对方神色动作再到回话的这一过程,你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
你要做的思考不仅仅是从象到意的审,还有变,反覆篇前文有“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前文说过,变的前提是知道自己所处。你要知道自己正在采用何种方法以得情,当这种方法不奏效时,就要换一种方法,而不是用同一种方法不停地试探。(因为你不知道自己采用的是什么方法,当你说出不同话时,你以为自己在变了,实际上没变。当然,更大的可能是,你连不同的话都说不出来。)
如何得知自己正在采用何种方法?这正是前文所言预先确定方法、预设对话的作用。另一方面,预设对话还能帮你减少思考量,减少大脑资源占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