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有人曾做过一个实验:
在一群羊面前设置了一个栅栏,领头的羊纵身一跃跳过栅栏,后面的羊也跟着跳过去。
接下来的一幕就有趣了,工作人员将栅栏移走,后面的羊走到这里时,仍像前面的羊一样跳了一下,就好像栅栏还存在一样。
这就是“羊群效应”。
所以,有经验的牧民在放牧时,往往只要控制好领头的羊,这样羊群就不会走丢了。
简单来讲,“羊群效应”可以理解为一种从众心理,跟风、随大流,别人干什么,我也干什么。
这听起来,似乎是在批评一些人没有主见,没有判断力,盲目跟风,但我认为,这其实是人的一种天性,每个人都有羊群效应。
比如我们去饭店吃饭,如果一家店到了饭点还依然没什么客人,那么很多人是不会选择这家店的。
反过来,如果某家店里的人很多,甚至出现取号等候就餐的情况,那么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很多人宁愿等上一会,也要在这家吃。
原因很简单,这其实就是从众心理在起作用。
当我们看到一家店里没什么客人光顾,潜意识里就会认为这家店不行,不然怎么会没有客人。
反之,我们看到某家店里的客人爆满,大家都来这里吃饭,那么潜意识里就会有一个声音:这家肯定不错,要相信大多数人的选择。
事实到底如何呢?
我们的这种跟风,很大概率是对的。
没人光顾的那家店确实不怎么样,而大家都争相涌进去的那家店确实不错。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商家新店开业时,会安排一些人进店吃饭的原因,人多就是一种说服力。
这只是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但依然可以看到“从众”的威力和价值。
很多时候,跟着别人的脚印走,确实可以让我们少走很多的弯路;跟着别人的选择,确实让我们受益匪浅,高效且有效。
所以,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会深受从众心理的驱使,习惯服从大多数,妥协大多数。

02
有一个女同事,有事没事就喜欢跟这个比,跟那个比,好像每天要是不比一下,心里特别难受。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几个姐妹凑在一起叽叽喳喳的评论一番。她看在眼里,心里醋意泛起:哼,不就一件衣服嘛,有什么可显摆的。
有一天,同事开着汽车来上班,脸上自然洋溢喜悦与欢笑。看着同事的小汽车,她的心里气愤到了极点,她分明觉得同事的笑脸就是对她的奚落。你能开上汽车,我也一定开上。回到家,挤兑丈夫去找钱,跟老人耍赖去要钱,找兄弟姐妹去借钱,最后七拼八凑还真买了汽车。
不经意间,她从朋友圈里看到有个同事换房了,三室两厅两卫,面积不小,还是在一个最著名的小区,装修的也是富丽堂皇。看到此,她“咔嚓”一下关闭了页面,“咣当”一声把手机扔到了桌子上,一股无名火“腾”一下子就烧了起来。本来就是一个长脸,突然间拉得更长了。这次她可没法比了,一掏就是几百万,去哪弄,总不能去偷去抢吧,只有懊恼与郁闷了。
世上芸芸众生,由于家庭出身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努力程度不同,学识水平不同,等等,肯定存在着千差万别,甚至于相差迥异。你是农民,你的工作环境就是田间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你是工人,你的工作环境就是车间厂房,到点上班,到点下班,每天循环往复;你是老师,你的工作环境就是教室,费心费力地跟跟孩子们打交道,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你是科学家,你的工作环境就是实验室,为了解决一项难题,就要反复试验,不厌其烦……职业不同、贡献不同,得到的报酬也就不同,他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也没必要去比。可有的人偏偏去比,而且是盲目地跟从。

03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1925年4月15日,在英国北部的小城市格兰森市,杂货店主艾尔弗雷德·罗伯茨的第二个女儿降生了,父母兴高采烈,给她取名叫玛格丽特·希尔达·罗伯茨。
在玛格丽特6岁那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一家人从教堂做完礼拜回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星期天是基督教徒聚到教堂做礼拜的日子,玛格丽特一家笃信宗教,自然一次也不会错过这样的活动。
玛格丽特在路上一边走,一边回想着牧师布道的内容。正想得入迷,突然被一串银铃般的笑声打断了。那笑声响亮、悦耳,使她不由得转过头去看:“是什么人这么高兴呢?”
原来是一群在街角玩耍的孩子。他们与玛格丽特年龄相仿,有男孩也有女孩,一群孩子像小鹿一样奔跑着,互相追逐,推推搡搡,不时地爆发出开心的笑声。
玛格丽特不知道他们玩的是什么游戏,因为自己从来不玩游戏,但那欢快的气氛深深地吸引了她。她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脑袋扭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些孩子,直到走远了……
回到家里,玛格丽特的心总是无法平静。她内心深处孩子的天性被突然间唤醒了,使她一心向往玩乐。可是在以往的生活中,她就像个小大人,不苟言笑,天天跟在父亲的后面,不是忙着店铺的生意,就是干家务活,要么就是参加各种大人的活动。
她的生活和年龄十分不相称,这虽然使她养成了勤劳俭朴的性格,长了不少见识,却也使她的童年欢乐过早地失去了。今天,她才发现,其他同龄的孩子简直是与她生活在两个世界里。她是那样的无聊!
一想到自己错过了那么多的欢乐,如此多的游戏,玛格丽特不由得委屈起来。她忍不住问父亲:“爸爸,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经常出去游戏玩耍呢?”
父亲听到玛格丽特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一点也没有表现出吃惊的样子。他既没有责备玛格丽特,也没有像一般父母一样哄着委屈的孩子,而是非常亲切地说:“孩子,你做事情必须有自己的主见。
不能因为你的朋友在做某种事情,你也去做或者想去做。不要因为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要决定自己该怎么办。如果有必要,就去领导群众,但不要随大流。”
聪明的玛格丽特听了父亲的话,顿时恍然大悟。她的童心被渴望成功的心理代替了,委屈也立刻烟消云散了。她深深地明白,父亲之所以用特殊的方法教育她,是为了让她将来有所作为。从此以后,她把父亲的话当作“终生奉行的准则”,直到她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
康德曾经说过:“天才是自创法则的人。”如果一个人随波逐流,也许能和众人打成一片,但永远无法取得与众不同的成功;相反,只有突破常规,自立法则,才有可能让自己出类拔萃,引导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