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是南宋时著名的爱国志士,同时又是宋词中伟大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行伍出身而又以文为业,最终在诗词造诣上堪称大家的,恐怕非他莫属了。
他年仅弱冠就已跃马横刀,痛杀贼寇,立下了收复失地的救国大志。
他亲率 50骑深入敌营,活捉叛徒,再连夜过江,归顺朝廷。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归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
公元 1203 年,南宋权臣韩侂胄欲借抗金以巩固其权位,便启用已 60 多岁的辛弃疾为浙东安抚使,但顾忌他个性倔强,不易驾驭,于是第二年三月,又把他调任镇江知府。
镇江,古称京口,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南宋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就任镇江知府后,辛弃疾很振奋,想借此实现多年的抗金宿愿。他提出了详细而有远见的北伐计划,同时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厉兵秣马进行备战。
在此期间,他多次登临京口北固山。北固山虽不高大,但素以“天下第一江山”闻名于世,山顶之上有多景楼和祭江亭。
凭栏远眺,长江就在眼底,滔滔江流宛如玉带横在眼前。辛弃疾触景生景,不胜感慨系之,于是先后写下了 2 首词,其中一首就是《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词人登楼远望,日夜思念的神州在哪里呢,只见满目风光依旧,而中原大地却陷入金人手中,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其中“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了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比喻辛弃疾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犹如长流不息的江水。
京口这个地方是三国时期东吴国主孙权创业江东霸业的要塞。
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承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东南一方。
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所以辛弃疾赞颂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接下来,又以夸张之笔继续渲染孙权的英姿勃发,他异乎寻常地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然后自问自答曰:“曹刘”,意思是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
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据《三国志》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曹操、刘备、孙权三人,若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
但是辛弃疾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是因为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为相似。
他通过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最后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原典出自《三国志》 裴松之的注释。
据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刘景升就是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他的次子刘琮在刘表死后继承官爵,当曹操大军南下之时,在蔡瑁等人的劝说之下举荆州而降。
一世之雄的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孙权,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象刘琮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辛弃疾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主张议和的当朝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又悲怆雄壮,意境高远,实为千古绝唱。
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是辛弃疾的词带给我们最深切的感受和思想共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