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终身学习》⑥ | 眼见真的不一定为实

《终身学习》⑥ | 眼见真的不一定为实

作者: 当下种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3-24 12:46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黄征宇先生的作品《终身学习》。

    昨天我们读到了在我们的生命中,总会发生一些不太美好的事情,越想忘记,就越容易被记忆。

    这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把脑海中那副不太美的图画改写掉,引导自己慢慢地把有色彩的画面变成一幅幅黑白相片,那么不好的情绪也会随着颜色的褪去而渐渐消失。

    有时候,不是我们的思维太难转变,而是我们太过固执地坚持着那个“自己”,适时地揭下标签,尝试接受更多元的角色,我们终会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

    今天,我们会继续探讨黄征宇先生带给我们的第四堂课——关系,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从营销手段看影响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这个世界上也不止我们一个人,我们和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着不一样的关系,身边的每一个人也都多多少少影响着我们,也正是因为如此,“关系”和“影响力”才有了存在的意义。

    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想把一件1000元的珠宝卖出去,最有用的方法是什么?很多人都会想到降价,降价能让人尝到打折带来的甜头,进而引发消费,这的确是很多商家常用的方法。

    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方法看似违背常识,但却真的有效,那就是“提价”。

    有些商家把1000元的珠宝提到2000元,发现买的人竟然变多了。这是因为对于光顾珠宝店的人来说,最终的目的是想获得一件好的珠宝,而在对珠宝的好坏没有过多的研究的情况下,人们常常会信奉“贵的就是好的”这个定律,所以提价后的珠宝反而更畅销了。

    这个奇怪的现象也许能够提醒我们:该好好思考一下营销手段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判断了。

    在生活中,好的商品通常是比较贵的,这个说法至少在80%——90%的情况下都是符合的,久而久之,“贵就是好”的观念就形成了。

    当然我们知道也会有例外,有10%——20%的情况是我们花了很多的钱,却没有买到同样价值的东西。

    但是在很多时候,我们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自己买的东西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而是简单粗暴地相信“贵就是好”。

    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自己有可能会上当,却不愿意去确认一下商品真正的价值呢?

    这就必须得谈谈我们的大脑了。我们的大脑很发达,但它的运转也很耗费能量,为了节省能量,我们常常依靠本能和过去的经验去处理很多事情,相信“贵就是好”就是本能和经验的选择。

    比如我要买一只劳力士手表,如果我要彻底了解它的价值,就必须要做很多功课,要了解它用了什么材料、是哪个设计师设计的等等,这样繁杂的工作会让大脑耗费大量的能量,如果让你选择,你是会让大脑把能量花在做更有创造力的事情上呢,还是花在核实产品真正价值这样的小事上呢?

    怎么看都是让大脑相信“一文价钱一文货”的经验,好省下精力去做更重要的事要更划算一些,况且“一文价钱一文货”在80%——90%的情况下都是准确的,我们即使不去核实商品真正的价值,也有80%——90%的可能性是不会上当的。

    影响力的原则

    我们生活在一个各种关系网组成的社会中,每天都要对各种关系做出判断和选择,为了不让大脑把能量耗费在这样的事情上,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遵循几个原则来做事:

    第一,互惠性原则。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什么东西的时候,要记得先给别人些东西。

    我记得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美国有一个宗教,教徒们会把头发都剃光,在机场、地铁站表演乐器。演奏一会儿之后,他们就会向围观的群众讨钱,但他们掏钱的方法很独特。

    他们不会直接说“请给我一些钱吧”,而是跑到你的面前送给你一朵塑料的小花,如果你拒绝收下花,他们就会硬塞给你,然后说:“这是我送你的礼物,请不要拒绝,不给钱不要紧,我只希望这朵小花能带给你好运。”

    就是这样一朵小花,让他们的“讨钱之路”变得异常顺利,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觉得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软,别人给了我小花,那我也总得给人家点什么东西吧,要不然我就欠人家人情了,所以很多人都会给教徒们一些钱,以示感谢。

    懂得互惠性原则的人,会想办法让对方感觉“我拿了人家东西”,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那对方一定会也送些东西给他。

    第二,稀有性原则。我们都知道“物以稀为贵”,很多时候我们想要拥有一件稀有的东西,并不只是因为它好,而是因为它是一种能力和地位的象征。

    现在,“物以稀为贵”的观念已经对我们的行为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比如同样的车子,如果一个人告诉我们这辆车在全世界只有一台,另外一个人说全世界一共有100万台这样的车,那么我们多半会选那辆“独一无二”的车,这大概就是商家们总喜欢推出限量款的原因了吧?

    第三,权威性原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总爱求助于权威,这使得权威具有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很多人觉得要成为权威,应该至少要是某一方面是专家吧,但事实上真的并非如此。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请一个普通人穿上普通的衣服站在马路上,向过往的人做一个关于道路问题的采访,但来来往往很多人都不理那位实验者。后来心理学家就给实验者换了套衣服,给他戴了头盔,穿上亮黄色的马甲,这一下接受采访的人竟然马上就变多了。

    只是因为实验者穿了一身和道路工作者一样的衣服,人们就真的认为他是“权威”了,所以,有时候我们所认为的权威,也许真的不是权威,他们只不过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像“权威”,以此来影响我们的行为而已。

    第四,一致性原则。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言行一致”的,也最怕别人觉得自己言行不一致,在这种诉求之下,我们就会产生一种用行动证明自己“言行一致”的想法。

    美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号召人们要节约用电,他们不止一次地向民众宣传在夏天的时候,不要把空调的温度调那么低,更不要一天24小时都开着空调。每个人都认同“节约用电”的理念,但一回到自己家,空调该怎么开还怎么开。

    后来美国政府想了一个办法,他们挨家挨户地问大家愿不愿意支持节约用电,当人们回答“愿意”的时候,工作人员就会把一块写着“节约用电”的牌子递到人们手上,说:“既然你支持节约用电,那么你愿意把这块牌子插在你们家门前的草坪上吗?”

    结果收下牌子的人,真的自觉节约起了电来,后来有人专门采访了这些民众,他们几乎都说了同一句话:“既然我都公开表示支持节约用电了,那我就必须这样做了。”

    原来门前草坪上插着的那块“节约用电”的板,就像一封公开承诺书一样,看到这个承诺的人越多,那么许下承诺的人就越会守诺,因为没有人想被贴上一个“言行不一致”的标签。

    只有认清楚影响力的原则,我们才不至于掉进“影响力”的陷阱,也才能影响到想影响的人!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不是个体,我们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受人影响,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别人,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好,我们的大脑把大多数的精力在了处理更重要的事情上。

    而在日常的选择上,它就倾向于直接根据经验和本能做出决定,这样就让我们更容易受到别人影响而做出不太理智的决策,要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就需要我们认清影响的本质,利用影响力的几个原则辨认出好影响和坏影响,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过上更理智的生活。

    明天我们会跟着黄征宇先生做一个社群实验,在实验中发现关系的本质。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今日话题】-

    今天就来说说生命中那个影响你最大的人吧!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故事。

    如果你喜欢今天的内容,欢迎转发给你的好友或分享到朋友圈。阅读好书,共同成长,相遇十点,读你每天!我们明天见,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终身学习》⑥ | 眼见真的不一定为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quv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