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榆林市绥德县白家碱乡贺家石村,有一片保存较好的清代城堡式窑洞民居,被称为“党氏庄园”。这里位于无定河左岸黄土高原的沟壑之中,依山傍水,深藏不露。2013年5月3日,党氏庄园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3年10月1日下午,离开延安市子长市,进入榆林市绥德县,沿着曲折的公路,我来到贺家石村。正值国庆节假期,跟其他热火朝天的景点相比,这里的党氏庄园显得非常冷清。穿过高大的牌坊,在迎面的山坡上,层层叠叠的窑洞院落攀坡而建,乃陕北庄园聚落村子的独特形式。
在庄园入口处的广场上,并排竖立着四块清代石碑,分别为贝也封儒林郎殿扬党公神道、例授修职郎乡饮介宾太学生盛灵党公神道、例赠武德郎道光戌年(1838)武举鹰扬党公神道、诰封儒林郎乡饮太宾对扬党公神道。
相传,党氏祖籍山西,清中叶迁至陕北,至四世党盛荣,家族日渐兴盛。清嘉庆十九年(1814),党盛荣开始扩建庄园,经过五世党应阳、党殿阳、党兑阳大兴土木,至民国时期形成院落18座和石窑126孔。
顺着路边狭窄的山坡,沿着石板铺砌的道路,走进气势恢宏的党氏庄园,迎面出现一座新建的石牌坊。据说,这里曾经有两座清代石牌坊,分别为竖立于道光年间的党德荣母节孝坊和咸丰年间的党继业母节孝坊。1966年冬季,这两座牌坊被毁。近年,按照历史原貌,在此重建党德荣母节孝坊。
穿过牌坊,攀坡而上,这条石板路顺着山沟向上延伸,形成党氏庄园内部的主要道路。一个个院落鳞次栉比,一座座门屋装饰精美,反映了党氏家族人群的规模和经济状况。
走进这里的院落,绕过眼前的照壁,正房是一排窑洞,依靠背后的山体开凿而成,周围有土石窑洞和砖砌房屋。在布局上,构成典型的陕北四合院,组合为“三明两暗两厢房”的形式,每个院落的棱门院墙、穿廊挑石、正面石窑、左右厢房、倒座马棚、碾磨等一应俱全。
在窑洞的上方,继续修建院落,形成“下窑上房”的独特建筑。通过旁边的明路或暗道,上下两座院落连成一体,形成高低错落有致的空间,远远望去,气势恢宏。因此,当地流传着“村是一座院,院是一山村”的说法。
沿着蜿蜒陡峭的石板路继续向上,穿过一座券形的小门,在路边的转折处,有一条排水通道。在排水通道口的上方,镶嵌着“聚财大吉”的石匾额,体现了当地人“水能聚财”的传统文化理念。
每当遇到降雨的时候,石板路还承担着季节性行洪的作用,避免两侧石砌台地上的民居建筑遭受冲击损害。这里年降雨量大约450毫米,主要集中在夏季的七月至八月之间,山沟内汇聚着周围上部山体的降水,时间很短,流量较大,破坏力强。因此,防洪是党氏庄园必须面临的考验。
最后,走进一座防御堡门,便来到党氏庄园的核心区域,主要建筑集中于中部山体西侧的冲沟内。巷道纵横交错,院落相互重叠,仿佛置身于迷宫一样。
这里以一世祖简陋不堪的接口土窑为中心,向四周扩建各自独立的院落,组成一个庞大的窑洞建筑群,环绕着城门、城墙和暗道等,占据了三道山岭和两条山沟。
当年,党氏家族兴盛之际,拥有“德荣化”商铺字号,以及良田数千亩和牲畜数百头。近代,党氏家族由盛而衰,曾经的庄园沦落为一座普通的小山村。如今,经过修葺以后,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是院落都空空荡荡,大门紧锁,无人居住。
经过十几分钟,在党氏庄园内,我转了一大圈儿,参观曲折的巷道、高大的堡门和层叠的窑洞院落。可惜,看不见一个人影儿,感觉没有任何生机。另外,看不见一块指示牌,只是毫无目标地瞎走。
准备离开的时候,我使用自己的无人机,对党氏庄园进行航拍,这里的全貌呈现在眼前。贺家石村怀山抱水,党氏庄园依山就势,好像一只凤凰展翅。两条河流在山下相交,多条短冲沟汇聚于此,庄园的选址和营建都十分考究。
在顶部的山墚上,矗立着一座小庙,成为党氏庄园的制高点。站在小庙前方,环顾山下四周,可以俯瞰每一座院落,几百年来一直保佑党氏家族兴旺繁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