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的故事

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的故事

作者: 刘杰平ljp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20:10 被阅读0次
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献公死后,卿大夫里克杀死幼小君主奚(xī)齐,消息传到正在秦国的晋公子夷(yí)吾耳中,他觉得时机到了,自己回国为王的大路已经铺好了,高兴得一晚上也没睡。

第二天,夷吾立即请求拜见秦穆公,对穆公说:“现在晋国没有国君。我应该回去安定晋国,请大王借我战车一千乘,士兵三千,将来我会重重地答谢大王。”

秦穆公问道:“我想知道将来公子答谢我的具体办法!”夷吾说:“大王,我如果当了晋国国君,送给大王五座城池,您看怎样,这礼物还够分量吧!”秦穆公说:“好,我们一言为定,我希望你能守信用。”

夷吾果然当上了晋国国君,但坐稳王位后,他又觉得白白给秦穆公五座城池心里不好受,便有意将事情拖了下来。

秦穆公虽然有那种想法,但也没有真正打算白要晋国的五座城池,这件事没人提起,也就渐渐被人淡忘了。

第二年,秦国发生了大旱灾。秦穆公急忙派人到晋国去借粮。这时已经成了晋惠公的夷吾,他不但一口拒绝了秦国的请求,而且还说了许多对秦国不友好的话。秦国的使臣带了一肚子怨气空手回来,把在晋国的情况向秦穆公报告,秦穆公对晋惠公的言行感到非常气愤。这时,秦国的大臣对秦穆公说:“大王,晋惠公也太不像个君王了,当年如果不是我们借兵给他,他也当不了国君,而且他当年答应我们的五座城池也没有给我们,大王应该马上带领军队教训教训这个小人。”

秦穆公听了大臣的话,也觉得这口恶气实在难以咽下,于是亲自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直奔向晋国,不几日就已经打到晋国京城韩城。

晋惠公羞辱走秦国使臣,心中也很不安。这天,有人来报:“秦穆公亲自率领大军讨伐晋国,现已兵临城下。”

晋惠公惊慌失措,于是点起兵马,准备与秦军大战。大战之前,晋惠公让人换上郑国送来的战马驾车。大臣郑庆知道郑国的这些战马是只能看不能用,便劝说道:“过去打仗都用我们自己的马来驾车。我国的马熟悉道路,适应环境,驾驭起来得心应手,进退指挥自如,打起仗来才能自如。现在用郑国的马驾车,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郑国的这种马表面强壮,胆子却小(外强中干),一旦临阵,它们就会惊恐不安,不但不听指挥,而且还狂奔乱叫。到时候,您要前进,它偏后退;您要后退,它却冲锋,那不是很危险吗?”

晋惠公根本不听郑庆的劝告,坚持换郑国送来的马驾驶战车。

大战展开了,晋惠公的马被吓得咴咴(huī)乱叫,拖着战车到处乱撞,最后将战车拖入泥淖里,晋惠公大声呼救,还没等晋军赶到,他早已成了秦穆公的俘虏。

于是,人们把这段故事中说郑国马的话演变成一个成语“外强中干”。

小朋友们,故事讲完了。成语“外强中干”出自春秋鲁国的左丘明《左传·僖公十五年》:“今乘异产以从戎事,及惧而变,……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意思是:干,枯竭。原指别的国家的马由于人陌生地形也不熟,作战时容易紧张,紧张的外貌看起来强壮,内部却已经一点气力也没有。

后来指人或事物表面很好很强大,内里却很差,很空虚。它是一个贬义词。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要学故事中的晋惠公不守信用,不懂感恩,还不按实际出发,导致自己的国家与人民受到战争的危害。

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一定要遵守信用,懂得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同时遇到事情,不要慌张,要镇定地处理,不要做一个“外强中干”的人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外强中干 (wài qiáng zhōng gān)的故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rn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