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修行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有意识地修正自己的心、语言和行为。也有释义为:修养德行;操行;遵行;出家学佛或学道;行善积德。对于理论上的概念我不懂,但民间的一些说法却有种种不同,而且更多的是针对某种行为被吃瓜群众赋予了不同含义,同时还会针对一些行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这些,也只能说是见仁见智吧。
比如曾有一位比较熟悉的朋友,因为家里的一些事情不顺心,就像儿子四十多岁,虽然已经结婚有些年了,可人家两口子一直就没有想要孩子,这当父母的(尤其是母亲)就替小两口着急,又不好总催。女儿又是离婚,自己带一个孩子,看看周围与自己年龄相仿的邻居熟人,家家人丁兴旺,角色规整齐全,这位平时心眼不大的母亲先是忍了两年,就无力解决家里的矛盾疙瘩了,而且本人又不属于能主动寻找方式方法化解矛盾的那种人,憋屈的没有办法了,就索性抛下老伴孩子,一跺脚上了X山,(可以短住静心的寺庙)据说是去修行,虽说以前关系比较好,但到了这样的地步也就没有太多话能够沟通了。
前一阵子他儿子与同学一起去那个地方看望过她,听说人还胖了,看来是修行过程中寻到了心灵的安慰,或者是自己觉得行善施德能够在冥冥中为家人祈福,心想能把那些不顺心的事情拨顺了吧。这事求解没有统一答案,都是个人的选择,或者叫做以不同方式寻求心灵寄托,只是大多数人轻易不会选择这样做。
另有一个朋友家女儿同样是离婚自己带一个孩子已经有些年了,父母年龄和上面的朋友差不多,但他们就没有一定想让孩子过怎样的人生,走怎样的路,完全由女儿自己决定,而且在能帮女儿一起带孩子长大的过程中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如今外孙也已经20出头了,家庭关系正常,春节给他们拜年,感觉也一样其乐融融,即可以理解为他们也在以平常心态对待影响每个人,实际上也应该看作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行,他们修得是对家庭每位成员的关爱,修得是能让单亲家庭孩子树立自信,不感到孤独的温暖氛围,这样做无疑比上山图形式上的修行要更切合实际,效果更佳。
看来现在社会,对于家庭存在形式包容性比较大(合法前提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前途,个人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等,家庭里的一些矛盾尽量以理解、宽容、和睦互动的方式解决掉,不扩散不升级,保持稳定,这样才有利于整个社会的文明推进。
从这点上讲,这第二个家庭把修行融合在日常生活中更实际,他们更多的注重精神,可以说在平常的互相关心照顾,一代代影响中培养孩子健康成长,平时说话尽量不涉及什么单亲呀,缺憾呀这些敏感话题,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离异是大人自己的事情,但他们都爱自己的亲情并未改变。
所以说修行也有它的特殊性,差异性。不是有说法:人的一生都在修行,包括各种各样的具体行为所指,思想认知提升,平时矛盾化解,文雅气质修养等,在求得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的稳定健康中,我更赞成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无痕修行,求结果不图形式,实际点讲,与自己和解不一定非得要上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