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被琐事牵绊,缺失了所思所感,更无暇书读百遍。
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完完整整的读完一本书,翻看年初制定的读书计划,这个月该读第七本书了,可是到目前为止,完整读完的却只有一本,有两本是翻看了几十页,还没有读完。2023年元旦节以来,已经在简书更文60000余字,细细查看,这六万多字几乎是碎碎念,可以说和自己的专业有关的不多,更不要说专业写作了。
没有输入,只是一味的输出是不可能长久的。虽说每个人的人生都与他人有所不同,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做过的事,即使同一个人,每天也都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变化,就像哲学上所讲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不过,有些行业,如果不深入思考,有时确实找不出明显的变化。例如教师,周而复始的重复着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工作,一路走来,发生惊天动地大事的可能性很小很小,再加上有些老师会说自己不是文科专业,是教数理化的,多少年都没有写过文章了,现在让写文章,简直比登天还难。
乍一想,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写文章确实是需要灵感和手感的,这就像打篮球,经常打篮球的人在接球、传球、投篮的过程中比较顺其自然,而不打球的人则会出现扭扭捏捏、动作不规范甚至控制不住球的情况。但是仔细一想,当老师的,谁不是从学生时代摸爬滚打、过五关斩数将过来的,可以说,大多数当老师的在上学期间的学习成绩都还是不错的,要不然,也不可能进入教师行业。当学生就要写作文,可能写的不好,但是绝对离开不了。
所以说,就是需要倒逼自己一把,或者被别人逼一把。前两天学校备课组长群中安排了一项写做任务,要求在本学期每位组长都要写一篇教育故事,学校会在每周周五的公众号进行发布,教务处排好了值周表,前两周值周的高老师和刘老师很快就完成了任务,这在之前是不敢想象的。后来在与两位老师交谈的过程中,都提到了要不是学校逼着写,还真写不出来那千把字。你看,这就是倒逼的结果,谁的骨子里都潜藏着巨大的写作能量。
偶尔写一篇,逼自己一把,还是没有问题的,难就难在天天写,而且还得写800字以上。本来自身能量有限,感觉能写的都已经写了,再往外输出,没有东西了,绞尽脑汁,还是无从下笔,有一种黔驴技穷的滋味。看到群中友友日更一篇甚至多篇轻松自如,羡慕之情油然而生,羡慕归羡慕,咱还得寻找出路呀。怎么找,于是想起那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话,行万里路目前来讲不太现实,咱是一个有工作的人,况且从事的还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职业,再加上自己又没有“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豪情壮志,看来只能走“要得出人头,除非书中求”的路子了。
读书,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纸质还是电子书籍,都可以随时随地开启阅读模式。记得曾看过一个视频,一位陪孩子在医院打点滴的父亲在默默地看书,而正在打点滴的孩子也是手不释卷。这个视频一方面显示了父母示范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你想阅读,条件可谓是非常充盈,YQ阴霾已经散去,图书馆、书店、街头书屋,都可以作为汲取营养的场所,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才能为稳稳的生长提供条件。多沉下心用来阅读,才能为不断的输出做好准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