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整·理】给岁月以文明,赋有生之意义 — 篇03

【整·理】给岁月以文明,赋有生之意义 — 篇03

作者: 章小疯 | 来源:发表于2017-12-15 16:07 被阅读11次

    东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献身》中,提到一个很有名的问题:
    是想出一个别人解答不了的问题的人,和解答了一个别人解答不了的问题的人,谁更聪明?

    先不说这个问题,无论是解答问题,还是想出问题,过程需要的是思考。
    AI会思考么?

    当然,AI首先根据外界不断的信息输入,再辅助以各种各样的算法进行运算,最后输出AI自身下一步的动作,这就是思考的整个逻辑过程。和人类思考模型基本一模一样。

    但会思考的AI和人类真的一样了么?
    这里面有个本质的区别,意识!

    举个栗子来说,人在完成某个任务的过程中,可能是感觉到累,感觉到饿,感觉到不耐烦。但AI就不会,AI能够智能的完成所给定的任务,但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是纯粹的机械式智能。

    这就是区别,人是有感情的。

    当然,也许就像第二篇里面说的,感情就是“思维便捷性”的一个程序,饿了,直接去找东西吃就是了,就不会很麻烦的去想为什么会饿,怎么才不饿。
    从另一个方面看,饿了——>吃东西,这个也可以看做是一个程序算法,不是感情,不是“便捷思维”的行为。但是问题来了,在饿了去吃东西这个过程中,为什么会有难受,痛苦的感觉呢?

    再直接一些,当人的程序设定成:成人了,有生殖能力了,就去找异性结合。在寻找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有难受,痛苦,纠结,犹豫,或者开心的感觉呢?
    或许这就是意识:这就是我们的主观体验。

    客观上,我们冷静的做好了计划,按照程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就好了,但是,我们却偏偏多了这个主观体验。

    哲学家们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人的意识是什么?
    比如,一张图:


    我们看到这张红色的方块,会以为是什么?
    国旗?鲜血?喜庆?还是其他什么?不论是其他什么,你会有一种感觉。
    这种感觉,你可能喜欢,也可能不喜欢,但这不重要,因为很多感觉是不能用语言来描述的。

    但是AI呢,AI看到这个方块,会怎么识别?
    也许就是一种光信号,比如红色素编码是多少?与人不同,人总会有一种感受,但不会把它看做是一个什么光信号。
    1929年,美国哲学家克拉伦斯·刘易斯提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概念,描写这个最基本的感受,叫做“感质(复数形式是 qualia,单数形式是 quale)”。所谓“感质”,就是意识的最基本单位。对你来说,红色并不仅仅是一个光信号,它还有感质。你品尝到的每一个味道,听到的每一个声音,都给了你感质。

    感质这个概念,有四个基本的特征:
    一、 不可言传:我告诉你一种你没有见过的红色,那么无论我怎么形容,怎么描述,都只是无限的接近而已。如果你不亲自看一眼,你永远不知道那种红色给你带来的是什么感觉。
    二、 是内在的:感质是最基本的单位,那么就与周边环境无关;
    三、 私人的:同一种红色,我的感觉和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也不可比较的。
    四、 可意会的:当你感受到的时候,就会立即知道自己感受到了,无需提醒。

    用个例子来说明上面的说法:
    比如有个色盲症患者,从来没见过彩色,他眼中的颜色都是各种各样的灰色。你向他描述了红色的性质,他烂熟于胸,他知道红色代表的各种文化含义,他甚至能从眼中一大堆灰色中准确找到红色,但是他就是不知道红色到底是什么感觉!


    直到有一天,他的色盲症被治好了。
    他一下子看到了彩色的世界——这时候不用你说任何话,他马上就感受到红色!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色盲症患者,在被告知了红色的含义后,也能生活得很好的话,我们为什么还要“感受”颜色呢?
    ——这就是意识。是目前为止人和机器的一个本质区别。机器没有主观体验。意识,给了我们“自我”,给了我们“活着”的感觉。

    那么对于AI来说,意识重要么?
    相当重要!

    试想一下,如果是机器人帮忙我们干活,而我们不小心磕着它了,你会有内疚心理么?我想应该不会,它不疼,它没有感觉。但如果是个人呢?你一定会抱歉半天。

    也许你说这有什么?那就再进一步,举个极端的例子:
    性爱机器人,听说了吧,都可以成为产品了,你愿意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你都不会觉得不道德,它们的身体没有受到什么伤害,过段时间就会一切如常。
    但强暴一个真实的女性,却是犯罪,因为人是有主观体验的,你的行为给她造成了极大的痛苦。

    可以看出,AI的问题的最高级别是什么,就是意识。
    第二篇说的,AI社会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道德问题。那么对AI是否需要道德,最基本的判断标准就是AI有没有意识。

    话说回来,既然意识是AI研究的最高级别问题,但AI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对意识就研究足够了么?如果现在对意识都没有研究结果,那么怎么面对AI的到来呢?

    闲话少说,我们看看到底现在对意识研究到了哪个地步?

    一、 人的有意识行为其实很少:
    比如说,一边走路,一边吃东西,一边和朋友说着话。那么我们走路时迈左腿还是右腿,手怎么摆动,对路况的判断,吃东西时候用左边咀嚼还是右边咀嚼…这些其实都是机械的、无意识的。整个过程中,真正有意识的大概只有你和朋友说话的内容。

    在环境中,我们人类所接受的信息很快很多,大脑每秒钟接收的是1000万比特的信息,而人有意识地处理的信息大概只有10-50个比特。绝大部分的信息,都被我们自动处理、甚至忽略掉了。

    并且人的自动行为和有意识行为之间,也不存在一个明显的界限。不熟练的事,你必须有意识地做,一旦熟练了,就可以变成自动化无意识的了。比如打高尔夫,一开始每一个动作都会分解开来,有意识的去规范动作,但如果熟悉了,一挥杆,就打出小鸟球了,至于怎么打出来的,甚至有时连自己都搞不清楚。

    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意识就像是一个 CEO,它只负责思考我们面对的,最重要的问题,简单的工作都交给机械化的手下去做了。

    二、 意识到底存储在什么地方:
    先看一张图片,下面这张图片中,哪些点是凹进去的,哪些有时凸出来的?


    好吧,是比较容易,有5个凸出来,3个凹进去的。
    那么,还是同样一张图,掉个个呢?


    怎么样,变成5个凹进去,3个凸出来的了。怎么回事呢?

    是因为我们有主观的体验。
    我们平时的光源,像太阳和灯,都是在上方,所以总是假设光线是从上往下照的!如果一个圆点上面比较亮,下面比较暗,你就认为它是凸出来的,反过来就是凹进去的。
    这个游戏说明什么?说明了凹和凸不是我们的眼睛看出来的,而是我们大脑意识处理的结果。眼睛似乎只提供画面,不参与意识。

    科学家使用这样的办法,把很多区域排除了意识之外。
    比如你的肠道里有很多神经元,肠道也是非常有智能的!肠道在消化食物的时候,并不需要通过大脑,而完全是本地化的计算。科学家已经证明,肠道和你的意识无关。
    再比如人脑中有2/3 的神经元都在小脑里,但是小脑已经被证明不参与意识。
    再比如脑干负责的呼吸以及协调很多活动,但它也不参与意识。

    那意识到底在大脑的哪个区域里呢?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这里有个要点是:
    我们已经知道了哪些部位没有意识。意味着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把这些部位用电脑来代替,我还是我,你也还是你。

    三、 意识是快的,还是慢的:
    我说,请眨眼。你从听到我的指令,并做眨眼睛动作的过程,至少需要1/4秒的时间。
    但有的时候,突然有个东西往你眼睛这边飞过来,你会用最快的速度把眼睛闭上。为什么呢?因为在你意识到是个飞虫之前,你已经眨眼了!

    通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说,眼皮虽然没有意识,但是它的防御机制却是高度本地化的。它的的确确是个智能的东西。

    手指抓铁尺的游戏也是这样的。你把两个手指分开、悬空,另一个人在你的两个手指中间将一把铁尺自由落体下去,你通常是抓不住的,因为你的反应速度没有这么快。
    但是如果对方在扔的过程中,拿铁尺碰了一下你的手指,相信你马上就能抓住。
    这是因为你的手指是智能的,能做出本地化的反应的。

    按照这理论来看,我们的人体并不是一整台计算机,而至少是多台计算机的联网。意识只存在于大脑深处的某个区域,而身体各部分都有自己的智能。
    那最终负责意识的那台计算机,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四、 整体信息理论:
    意大利科学家朱利奥·托诺尼提出了“整体信息论IIT”。这个理论号称能识别什么东西有意识的。IIT是个高度数学化的理论,但是它的基本思想却可以简单的说。

    如果把一个系统分成几个模块,而几个模块之间并不怎么交流,那这个系统肯定就是没有意识的。一个有意识的系统必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个 IIT 理论甚至已经有了实际应用。使用他这个计算指标,让一个人躺在那里,用仪器一扫描大脑就知道他有没有意识。比如这个人如果是清醒的,甚至哪怕是在做梦,他的大脑各个区域也在不断发生交流,那我们就知道他现在有意识。而如果这个人是处于深度睡眠,大脑各个部分之间不怎么交流,我们就能判断出他现在处于无意识状态。

    所以电视剧里面,家人或者爱人,对着植物人的伴侣或者家人说话,聊天。大多数情况下,对方是能够有意识的,能够接收到你的说话信息的。

    那么根据IIT理论,我们似乎又可以推断出几个有意思的结论了。
    一个是:当前的计算机架构永远都无法产生意识。这是因为这种计算机架构的各个部分之间并没有多少全局的连接。

    另一个是:只要我们能发明合适的计算机架构,未来的 AI 也许会有意识。毕竟 IIT 只是对系统信息结构的要求,它并不在意信息的介质,那AI 就不一定非得像人脑那样有血有肉才有意识。

    不过,IIT给AI的意识能力,给出了一个限制:
    有的科幻小说里说,建立一个星系那么大的AI:比如说让遍布整个太阳系的计算机互相联网,形成一个巨大的AI。
    那么对不起,IIT会告诉你,这么大的 AI 不会有很有效的意识。因为 IIT要求信息高度整合,组成 AI 的各个部分之间有很多横向的信息交流,而信息交流的速度受到光速的限制。从太阳到地球,光要走8分钟。如果整个太阳系联网组成一个有意识的大AI,它的意识反应速度将会非常非常慢,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

    ——————————————————————
    所有效率最终归结于目的,所有目的最终归结于价值观,所有价值观最终归结于感情,所有感情最终归结于意识。有了意识,这个世界才有了好坏,才有了幸福,才有了意义。

    不是宇宙给了生命意义,而是我们这些有意识的生命给了这个宇宙意义。人类文明最坏的结局,要么人类灭亡,要么被没有意识的僵尸AI 取代,留下一个空洞的、毫无意义的宇宙。

    就像是《三体》里面说的,我们人类的存在,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有生之年的我们,看到这里,是不是对我们自己有一个思考呢?

    做些事吧,让所做的事情,对有生之年有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整·理】给岁月以文明,赋有生之意义 — 篇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lsd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