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32天
家长和孩子认真对话的频率因人而异。就像做菜,“少许”需要经验的积累,不同的人对“少许”的理解也会有差异。每天一次10分钟的对谈,可以输出的文字量是2000字,这信息量已经很大了。每周如果有30分钟的专心对话,可以输出6000字,大致等于一节课的容量。只要愿意,我们总能找到提高互动频率的机会。孩子放学后,我们可以问问“今天有哪些重要而快乐的事情”,提一个类似的限定性要求,请孩子回顾自己的学校生活;可以问问“今天跟谁在一起最愉快”,帮助孩子梳理自己的人际关系;可以问问“今天哪节课最有收获”,增加孩子的学习获得感。饭后,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列出当天的餐谱,评选出最佳菜品,请孩子说明理由,赞美制作菜品的家庭成员。走在路上,可以随便选取一个人物或事件,跟孩子一起编故事。
母语学习和练习的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自觉使用它的意识。
对话的质量,取决于我们的态度、方法和知识水平,不是仅靠全心全意就能提高的。一个人的语言质量高,一般是指他日常使用的词类比较丰富,词汇量比较大,语句较长且语法正确,语言表达规范,具有概括性和形象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均注重使用不同的语体、语气。对话的质量还包括互动性强、信息的传递和接受一致性高等。
语言的质量,首先表现在词汇的数量上。一般来说,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词汇储备越丰富,在对话中输出的词汇量就越大,也就越有助于孩子积累理解性词汇和表达性词汇。理解性词汇是在听、读等接受性的语言活动中能够理解的词汇,表达性词汇是在说、写等语言活动中能够使用的词汇。日常能够触达的词汇越多,孩子通常越有能力描述广阔、细致的生活场景,越有能力呈现深刻、细腻的情感体验,他的理解力也会变得更强。与家长对话时,孩子能够触达的时空范畴越大,孩子的表达需求越能得到满足,孩子的表达力也会变得越强。
多和孩子沟通一下,我们父母就是他们的朋友,只有成为他们的朋友,我们才能知道他们想要给我们说什么,因为他的沟通场景中有我们。
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很好,孩子就会愿意表达和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