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期间每天随室友们去操场健身,一次偶然的机会,室友看到一位心仪的女孩在跑步,便起哄去搭讪,见大家都没勇气室友便来怂恿我去搭讪。大二时的我初生牛犊不怕虎,大家都不敢做的事为什么我不去试试呢。
于是我跟上她的步伐,心跳开始加速,血压明显感觉升高,我给了自己一个微笑来建立起自信心。
“同学你好,一个人跑步呀”“恩,是的,你也是一个人吗”
女生比较健谈,交流中不是简单的单向提问,而是你来我往,有说有笑。聊天中我得知她从海南一个人来到重庆读大学,独立,善良,美丽,很好的一个女孩。跑步最后我还是鼓起勇气询问了联系方式,被拒。
虽然结果失败,但是过程让我很享受。于是当晚我就在思考:原来两个陌生人可以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能聊得如此亲切和开心,所以我开始怀疑我一直以来在对待陌生人的问题上是否太过保守
第一次的搭讪经历让我尝到了甜头,以后的日子我每天都会去搭讪一位异性,如果以联系方式的是否获得来衡量搭讪的成功与失败的话,那我成功的概率大概是五成。但如果以是否在聊天中获得进步和快乐的话,我想我每次搭讪都是成功的。
期中的时候,偶然一次在食堂打饭的时候一位美女向我打了招呼,饥肠辘辘的我当时还没想起我们何时成为的朋友,于是礼貌性的回了一个微笑。室友的提醒让我想起那就是我第一次搭讪的那位善良美丽的女孩。
如醍醐灌顶一般,难道这就是搭讪本来的面目吗?那个优美的夜晚,我们放下了对陌生人的成见和看法,我们相互寒暄,相互报以微笑。虽然我们没有留下彼此的联系方式,但就在刚才,我们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彼此微笑。茫茫学生之中我们的偶然相遇远比我们彼此相约某时某地的见面来得更加惊喜和快乐。原来搭讪是这样一个浪漫的艺术。
从此以后我搭讪不会再主动询问对方的联系方式,因为我把搭讪当成了一门艺术而不是骚扰。
两个月的搭讪下来让我学会了不少,我总结出了搭讪开头的固定模式:我会选择独自一人跑步的女生:“一个人在跑步呀”。很多人觉得这是一句废话,眼不瞎的人都能看出她是一个人才跑步。我却不以为然,以一个傻瓜式的问题作为搭讪的开头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不牵涉私人隐私,不要求任何行为,甚至毫不思考就能回答,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是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社交礼仪做出的反射性行为,也就是不经过大脑,接受刺激后直接反射出来的行为。大多数女生的防御机制和保护意识是在回答出那个问题后才建立起来的,而跑步中的女生大脑反应更加缓慢。所以在女生回答完了你的傻瓜问题后,你需要面对的就是女生的防御机制和保护意识。这时候切忌继续追问其他问题,因为当下最重要的是简单介绍你自己,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更愿意信赖和接受与自己有更多共同点的人,所以我通常会这样介绍自己“我是学校大二的一名学生,我恰好也是一个人在跑步”。如果能清晰自然的说出这句话,大多数女生会报以微笑甚至会主动邀请你一起。在这之后我会问对方来自哪里。为什么是这个问题,因为大学容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几乎对所有的朋友都曾回答过,所以女生基本上都会告诉你来自何方。对于本地生我会追问为什么留在重庆读大学呢,而对于外地生我会追问为什么会选择来到重庆。
当我得意与套用固定模式而带来对方善意的交流的时,我开始发现固定模式套用得越多,搭讪时的交流也越来越固化。虽然大多数女生都能彼此开心的聊天,但是一如往常的问题让我几乎都能猜到女生的回答,或许对女生来讲这是第一次,但对我来说这是早已预谋好的。
于是我开始思考:难道这就是搭讪的全部了吗?我想起我开始尝试搭讪的时候,那时的我会紧张,会兴奋,大脑会急速的旋转去寻找话题,因为我明白搭讪过程中的沉默往往是致命的。
我印象中比较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女生告诉我她是跟着男朋友一起来到重庆的,我突然说出了一句不是我固定模式里面的一句话:原来你男朋友想和你私奔呀。女生捂着嘴笑得很开朗,夹杂着少许的幸福。
在那次的经历后,我发现突如其来或者说临场应变的问题不仅让对方觉得我是个健谈的人,对自己来说,每次搭讪都像第一次搭讪那样新奇和兴奋。于是以后的搭讪我只保留打开女生话匣子的模式,在那之后我便开始从对方的回答中寻找新的问题,而不再是机械的忽略掉女生的回答,又机械的问不同的女生同样的问题。
终其所生也无法找到其规律,花落又开也是不一样的世界,这才是艺术的本质。这样看来,搭讪这门艺术似乎更加完整了。
搭讪将两个原本无缘陌生人的轨迹拉成了一个结,在交叉点上我们彼此寒暄交流,分享彼此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回到各自的轨道上,直到一天我们以某种方式再次相遇,微笑会让我们明白:那次相遇后,我们成了朋友。
这,就是我与搭讪的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