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来了新东家,时不时的会觉得选题难做,一些业内人士“显而易见”的逻辑,因为想展示给大众,不得不找出证据;我们发现了问题A,但这些问题A的根源在另一个问题B,A的证据已经在手,写文章的时候却必须找出B问题的证据,也同样劳心劳力。
有好多次我都想放弃,有一次还跟领导说“我真的觉得找不到写不出来”,领导干了十几二十年的高难度记者,特淡定说,证据找不到,那你写个评论。
别闹了,才工作2年多,并没有很懂行,哪敢大笔一挥就写评论,写完了得叫业内人士笑掉大牙吧。
然后没办法,又只能屁颠屁颠跑回去继续做采访、扒论文、找证据,循环往复,直到用行动力打败恐惧和焦虑。
上高中的时候,语文老师很爱惜我关心时事的兴趣,私自借了我很多杂文书,那时候我也是疯狂迷恋这类文体,大言不惭得很,对社会啊人性啊指手画脚的;学会畏缩是在成年以后,看了更多的书,认识了更多的人,我开始明白,这个世界远比我想象得更庞大复杂,再加上认识了太多学识经历比我丰富的人,我的观点要么幼稚,要么就已被说烂,从那时起,我就不爱写评论。
但不爱写不代表不会思考,有些东西看着生气,我还是会和身边人吐槽吐槽。对新闻圈里的朋友,那是寻找共鸣,增加吐槽的爽快,对不是新闻圈里的朋友,多多少少带些教化的意味——既然新闻的读者大多是普通人,新闻人自然就承担着civilize的责任。
毕竟,Lugo曾经说过,有时候人们所声称的立场,并不是他们深入理性思考后的选择。
尽管我对自己的判断也常没有自信,但正是因为没有自信,才促使我更多地寻找材料支撑,在完善自己价值观的路上越走越远,也越走越稳。
最近的新闻就让我气上了天。比如“二更食堂”低俗的人血馒头,把一场人祸写得像三流黄色小说;再有就是滴滴公布的“通缉令”,姓名、手机、身份证号、照片一应俱全,完全不顾及所谓隐私,只想靠自己掌握的信息搏一个姿态。
独立思考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难?我总觉得自己随便提几个问题就能挑明滴滴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的荒谬之处。
比如,企业有没有资格公布用户信息?对客户信息保密是假条款?今天能公布这位车主的,明天会不会公布其他人的?
再比如,假如这位车主真的是嫌疑人,是谁应该对其进行审判?是大众,滴滴,还是法治部门?
再再比如,如果这位车主不是真正的嫌疑人呢?如果一开始定错了目标呢?这样公布他的信息,他的余生还如何是好?
这里面,都不用提对于“通缉”的定义,我也不用知道谁有“通缉”的权力,但我清楚,反正不是滴滴。
最可气的是,滴滴公布信息本就是一个博姿态的行为,却被大众拍手叫好,多个媒体在转发时不打码,甚至如“花儿街参考”撰文指出了这一行为的不妥之处,在截图时依然不打码,请问你是精分吗?
不管这个车主是不是真的嫌疑人,如今他死了,如果他的死与舆论压力有半毛钱关系,那么每个曾经叫好的人都是帮凶。
我有时候看到这样的“民意事件”会很难过,就像当年范跑跑被打为反面教材,像保姆纵火案明明还有一堆疑点没有查清就匆匆宣判死刑,甚至,哪怕是一些“好事”,我也会觉得惊惶不已,比如前阵子以火箭速度上市的HPV9价疫苗,我后来和燕姐讨论起这件事的时候才发觉,原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担心。
担心什么?原先一种国外的药品/疫苗要进中国,必须在中国重新做临床试验,一期二期三期,所以进口药要进来总是很慢,而如HPV疫苗的试验需要有10年跟访,这是为什么中国的2价疫苗落后了美国10年,等进来的时候,美国都快把这种疫苗淘汰了。
但这样做,虽然慢,却也有其好处,那就是绝对安全,因为重新用大量的本土人群做过试验。但继2价和4价疫苗之后,9价疫苗的上市却选择了有条件参考国外试验结果,相当于打破了原先的常规。
有条件参考国外试验结果,有问题吗?没有,前提是4期临床能够跟得上,也就是在上市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跟踪。对于这种在国外用了10年几乎没出过事的疫苗,有条件参考国外实验结果也是一种可信的方式,但问题是,既然规定了要重新做试验,如今却又对9价疫苗“特批”,那对于其他药品/疫苗是否公平?开不开这个口子的标准界限在哪里?如果没有,如果以后多开这样的口子,是不是迟早有一天,对中国人不安全的药会进来?
按理说,快速进口上市,再做4期跟踪的流程是好事,但中国的4期临床始终做不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这样的口子,有多危险,谁测算过?
所以我后来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说,9价进来了,没问题,只要还是默沙东生产的,完全可以去打,但我必须指出的是,9价能那么快进来,一是其在国外使用10年基本安全,二是其承诺会做上市后跟踪,三是顺应了民意,而最后这一点是不讲科学的,也是危险的。
前阵子看到法治组的一篇报道称以后的法庭可能会有陪审团,这也是相同的信号吧。
不是说制度与做法本身有什么善恶好坏,我只是觉得,动机如果出于顺应民意,终有一天会面临危险。没有一条政策十全十美,但当政策制定是出于科学的测算,是走了标准的流程,那么即使遇到效果不佳的改变,我甘心;而一朝不是如此,我便会一天觉得,这世界、这社会,依然在混沌不堪。
![](https://img.haomeiwen.com/i678859/67b5bd1de5edf3ff.jpeg)
最近在读这本书↑相当一部分内容在讲新闻伦理,那是做新闻最基本的底线,有时候却是最难完成的东西。
(原文写于2018.5.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