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西安城墙西南侧,有一座独特的含光门。1984年,在这里整修城墙的时候,发现隋唐时期的含光门遗址。2003年,在含光门遗址的两侧,各开两座券形的门洞,绕开中间的古遗址,形成了新的含光门——
2008年9月27日,含光门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它是隋唐长安城皇城南墙西侧的城门,所以被称为“西安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但是,我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绕口,只称“唐皇城墙”也不够严谨。
走进博物馆的展厅,迎面是一件唐代含光门的复原模型。下方有三条长方形的门道,上方建有气势恢宏的城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有三扇门,开四扇窗。屋檐飞翘,回廊环绕,凭栏而望,长安城的景象尽收眼底。
含光门始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门内左侧是大社和郊社属,掌管国家的各项祭祀活动;右侧是鸿胪寺和鸿胪客馆,负责管理外交和民族事务。含光门的名字象征着“含弘光大”之意,包容一切,发扬光大。
在博物馆内的展厅东侧,便是隋唐含光门的遗址,西侧还有城墙断面和过水涵洞遗址。在遗址旁边的回廊上,结合实物、图片和文字,设有“中国城墙发展史”专题展、“唐长安城”专题展和西安城墙明清古建构件展等。
隋唐时期含光门的门道遗址呈长方形,长37.4米,宽19.6米。它有三条南北向的门道,形制相同,左进右出,中为御道。三个门道进深为19.6米,门道之间的隔墙宽3.07米。中间门道宽5.72米,东门道和西门道宽为5.35米。
1、西门道
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含光门遗址西半部分的明清城墙已经倒塌,出现一个豁口,形成一条道路。因此,西门道两侧的隔墙均被破坏,只剩下残高大约1米的门址,以及中间的石门限和门砧石。
2、中门道
在中门道上部,原本有厚2米多的夯土,向下为厚4.9米灰褐色夯土,可能是门道废弃不久后填筑。在夯土层之下,为厚1米多的灰烬和砖瓦堆积,将门道路面、砖壁和柱础覆盖起来,没有进行清理,门道便被封闭。
3、东门道
门道两侧矗立着保存完好的夯土隔墙,最高处达到8.2米,纯净黄土版筑而成。明清时期,在唐代城墙基础上,为了让墙体更牢固,将含光门的夯土隔墙南北两侧削成台阶状。然后,再加土夯筑,防止滑坡倒塌。
东门道保留着宋代的路面,中间整齐地铺垫着方形的石块。唐代以后,西门道和中门道被封起来,只保留下东门道继续通行;宋代的时候,对东门道进行过整修;元代,重修城墙时,将东门道也封起来。从此以后,含光门就消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