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基础导读 第五讲~第十讲

基础导读 第五讲~第十讲

作者: 伢伢健 | 来源:发表于2017-12-07 14:02 被阅读0次

    第五讲 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

    正见的重要性:八正道以正见为主,六波罗蜜以般若波罗蜜为导。戒定都要在正见、般若的基础上去实践和修练。

    1.世间正见与出世间正见的内涵

    ①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

    a.有善有恶    b.有业有报    c.有前生有后世  d.有凡人有圣人

    注意:有前生有后世的三世因果是“世间正见”并非“出世间正见”。

    ②出世间正见:就是从听闻因果、事理、四谛、三法印等正法,而得正确深切的信解,并以佛法为自己的见地、思想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③世间正见(也就是五乘共法的部分)能让我们转向善道,但出世间正见却可以帮助我们离苦得乐,能转向解脱,迈向涅槃。

    2.出世间正见之缘起中道

    ①何为中道?:不苦不乐为中道,佛陀是以不苦不乐的中道来指导修行的。

    “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我们缘起在人间,要随顺这份因缘,心中有法,行好人道,缘起中道。

    ②断见和常见:缘起中道,断见和常见都属于邪知邪见,要避免落入断见和常见里。

    3.出世间正见之四谛

    ①四谛:苦、集、灭、道。

    ②三转十二行:

    示相转:告知开示什么是四谛;

    劝相转:劝诫大家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证相转:体证四谛,苦已知、集当断、灭已证、道已修。

    ③八正道:

    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4.出世间正见之先得法住后得涅槃

    ①“不管汝知不知,先得法住,后得涅槃”,心中有法,依法而住,得了法住智才能依法而修,依法而证,才能依法而迈向解脱。

    ②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因为凡夫没有法住智。

    第六讲 如何修行

    1.忏悔往昔业障

    业障没有消除,修行的障碍会很多。怎么解决往昔业障呢?忏悔!

    2.清理阴气、湿气

    阴气、湿气不除,修行上不了境界。

    3.五戒十善的落实

    五戒十善有没有落实到生活、工作、家庭当中?“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4.明确学佛次第

    5.实践方法得当

    《楞严经》中讲“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只要先得法住,方法可以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6.出离心之具足

    出离心不够,修行不受益。

    7.菩提心之真切

    学佛,要发菩提心,如果菩提心发得真切,学佛就不是为了自己而学,是为了成佛而学。

    8.愿力之宏大

    学佛,大乘佛法首重发愿。

    9.其它注意事项

    ①学会自我定位

    ②切忌师心自用:自身没有亲自历练、体证,把老师体证到的法当成是自己体证到的,于是执着在文字相上,倒果为因。

    ③善护自己的心念:每一个起心动念都要把它保护好,达到自净其意。

    ④正确认识禅定境界

    ⑤树立正确的成佛观

    ⑥以惭愧治慢心

    第九讲 心的工作处

    1.心中需要有法

    ①作为修行人,要依法不依人,依意不依语。

    “不以其言废其人,不以其人废其言”。

    ②作为修行人,心中有法,就不会被任何东西所迷惑,心中就不会彷徨,也不会急于求证。

    ③心中有法的人,会借当下因缘,用自己的身形展现来向世人弘法。

    ④修行人心中需要有什么法?

    人天善法(世间法)

    无常、无我法、缘起法、四圣谛、八正道。

    (出世间法)

    2.道场需要六和敬

    ①六和敬:身、口、意、见、戒、利。

    ②六和敬展现出来的就是五戒十善。

    3.修行需要五戒十善

    ①修行没修好,最终还是因为人没做好,五戒十善没有做好。

    ②太虚法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③戒律不是用来约束我们的,它是来成就我们的。

    ④戒有不后悔之德,合法的做,不合法的不做。

    4.住山要善护心念

    ①道场不比山下,自己身心的起伏要去观察,观察日记去落实,记录是很重要的。

    ②大家习惯不一样,待人接物不一样,说话方式不一样,是一个很好的发现自己思维格局的机会。

    ④住山就是一个修证自己的过程,我们学佛是为了灭苦,在世间已经经历了许多烦恼苦迫,到了山上切莫让自己过多处于烦恼纠结中,学佛虽然严谨,却也是活泼的。

    5.心的工作处

    ①我们心工作的地方在哪里啊?在我们的起心动念间,是善、还是恶、还是邪,要把它分辨清楚。

    ②每天早上醒来告诉自己,我的心是有工作的,主要给自己灌输这个信息,就叫心的工作处。

    第十讲 开悟之道

    1.何谓“一条当机的开悟大道”

    ①当机:当机就是当下依他这份因缘,这个现前的当机就是如何灭除心头的苦。

    ②开悟大道:师父的话“我这里的开悟大道是实实在在地熄灭贪嗔痴,把染爱执着给灭下来,这个是很实在的”。“归元无二路”。

    ③一味地追求开悟,追求成佛是毫无意义的。真正值得我们关心的是:内心的染爱执着,内心的十二苦有没有解决、淡薄直至熄灭;有没有远离内心的贪嗔痴;心是不是还像昨天一样散乱,是不是还像昨天一样昏昧;对佛法僧还有没有疑虑。

    2.何谓“放下身心的一切来行持”

    修行要有“信”,落实信根、信力,信有一种功能叫做惭愧、反省。只有对法师有信了之后,修行才会有惭,有愧。有惭有愧以后,才会真正的惭悔,悔过。真正的惭悔,悔过了以后,才会依律,依法而行。

    3.开悟之道:破身见,见四谛

    ①我们为什么没有开悟?

    因为没有抉择到真正的法义,要从无常入,把内在的贪嗔痴、我执、我见以无常法则去破、去断、去离,所以,真正的开悟应该是悟到无常、无我、空、空性。

    ②修行在哪里修呢?

    a.修行不是明天的事, 不是后天的事, 不是昨天的事 ,是当下的事。

    b.我这里的修行就是如何把染爱执著淡薄下来 ,从有为到无为 ,从有生到无声生

    c.戒是迈向解脱的必由之路,是我们走向清净的必经之路(戒是迈向和希欲解脱的人,自发、自愿、自动、心甘情愿、欢天喜地的去受持的)。

    4.契合当下时空点的功课安排

    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 ,更待何生度此身。

    体会:

    后面这几讲,师父基本是在做一些总结以及与大家谈心开示。最有感触的是第九讲“心的工作处”和第十讲“开悟之道”。

    首先,什么是“心的工作处”?我理解,作为学佛之人,我们的心之所装与心之所想应该是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以自己类比:学习佛法之前,心里装的全是工作、家庭以及自身的各种计划安排,心里想的全是怎么把这些事情做到尽量好,人的状态始终是忙碌焦虑的;学佛之后突然明白,除了以上,更重要的是,你心里要装的是佛的法义,你心里要想的是去体会自己在这些俗世生活中的每一个起心动念,观察自己当下的每个行为,然后慢慢学会以法为准则来分辨,剖析,反省,这才是心最需要的工作,这才是心最本源的工作,认清自己,看清本质,让内心逐渐远离散乱与昏昧,逐渐趋向清净与安定。所以,弄清楚心的工作处,非常重要。

    然后第二,什么是“开悟之道”?有人求师父指点一条当机的开悟之道,师父没有讲是否指点了他,只在法本中讲“一味追求开悟,追求成佛是毫无意义的”,讲“我这里的开悟大道是实实在在地熄灭贪嗔痴,把染爱执着给灭下来,这个是很实在的”,讲“修行是当下的事”,讲戒的意义,讲开悟的前提是抉择到真正的法义。所以我的理解,这是师父在开示我们,所谓“归元无二路”,学佛开悟之道是没有近路可抄亦没有捷径可行的,而是将佛法放在心头,在点点滴滴的每个生活的当下,在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之间,去实实在在地体证它,学习、落实、记录、思考、反省、惭愧、修正,一点点地前进。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佛不是一天修成的,悟也不是真的“啪”一下就开了的,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禅宗六祖慧能闻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开悟了,那是真的“啪”一下子之间的事吗?不是,那是六祖经过了累世的修行才种下的如此根性,同样是辛苦修行来的成就,而作为最最普通的凡夫,我们一定要不忘初心,认清方向,扎扎实实踏好每一步,砥砺前行,方得始终。

    祝所有引路人,同行人安好!

    危健  2017.1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基础导读 第五讲~第十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qr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