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空格分隔): 随笔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喜欢“胡思乱想”。回想过去,观察当下,思考未来。最开始的解决方法是发呆,因为那个时候手机,对我来说还是比较奢侈的。
高一暑假,拖拖拉拉下了近二十天的雨,发呆已不能满足空闲的脑袋。偶然间与书相遇,起初读电子小说,虽然玄幻不着边际,但是经过作者有些作者的文笔还是很不错的。小说对场景的渲染,对人物的描述,稍许夸张,但又都很合理,读书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玄幻小说给了读者主人公的情绪,主人公各种超乎寻常的能力与经历,刺激着自己大脑产生兴奋。这种兴奋他是短暂的,且还是无法为我解惑,让我无法明白如何过好当下,如何面对未来。
临近高考在充满紧张气氛的情况下,我对我有思想启蒙意义的一本书《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这里面他让我知道新东方不再是厨师学校;他让我知道了老俞;他让我初步了解外面的世界不再是一个村,一个镇那么大;他引导我书中有我要找的答案。
说实话我觉得读书是反人性的,他不会直接给你感官上的刺激,不会让你立刻暴富,更不会让你立刻得道。尤其是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各样的信息、消息。以各种方式呈现在眼前,视频、语音、网文等等。这些信息会以任何人能感受到的方式出现。其中流量更是隐藏着巨大的财富。有利可图自然会出现各种问题,很多写网文的人为了写更炸的料,增加阅读量,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等,无所不用其极,结果可能是阅读量上去了,但是阅读却没有带给读者任何思考,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因此对观点的判别能力成为了此时代人不可或缺的一种技能。
说起读书确实让我收获不少,各种传记让我体会了很多不同的人生,有成功的、有失败的、励志的等等,去读这些仅仅是为了知道,更多的是在现实中某些时候可以去借鉴,可以去学习。
我喜欢看书起步比较晚,是从高三开始的,就是从老俞那里开始的,他在自己的书中多次强调要多读书,起初我不以为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想看看是否真如他说的那般神奇。从最初的鸡汤让自己满身都是能量,到后来的传记体味百种人生,再到后来的心理学提高自我认知,接着就是不分种类感兴趣就拿过来读,哲学、散文、小说、经济等。说是学会了什么,一下子感觉什么都没有,有感觉模模糊糊都在。曾经看张雪峰老师的段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会买很多书,很多都不看,但是只要看了未来用一点点,所有买书的钱都会赚回来”。我感觉还是比较有趣的。读书这件事,他会慢慢的融入到血液中,让人的气质发生变化,以及看待世界的角度发生变化,慢慢的会变得豁达。现在我觉得去读书是我打发时间最能体现出时间价值。可是有时候还是会被自己的懒散怠慢给打败,希望以后可以更多的学会克制自己,延迟享受。
除了读书外,还有一个不可能放弃的爱好——音乐。音乐让我在吵杂的环境中让静下来,与自己独处。无论在哪里似乎只要带上耳机,其他的就与我无关了。我喜欢的音乐没有特别的嗜好,和大多数人一样,周杰伦、林俊杰、华晨宇,汪苏泷、孙燕姿、杨宗纬等。听他们的比较多,感觉好听舒服时间久了不会厌烦,偶尔还能跟上哼唱两句。
我给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我对自己的寻找,主要是从我自身出发,对生活的一些总结记录,以及如何发生的转变。也许每个人都不同,但是宗旨是要学会自己思考。我觉得生而为人如何体现自己的独有的价值,就是有自己的思想可以去为自己做主,自己选择当下选择未来,而非被生活所迫,被懒惰所拖。有人也许会说我太过理想化,其实只要你愿意在什么时候,什么处境都能找到真是的自己。有些人就喜欢工作,他把工作视为乐趣而非谋生的手段,或者有些人把工作用来谋生,其余时间回归自我,又何尝不可。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被我们讨厌的“勇气”成为我们不去寻找自己的借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