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666/13 大佬分享职场篇3

666/13 大佬分享职场篇3

作者: 幻觉_ae51 | 来源:发表于2019-01-07 18:49 被阅读0次

    3、个人职场定位

    什么是个人定位,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你喜欢做什么,不喜欢做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这就是个人定位。我现在不会一昧的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别人,所谓人各有志,不同人有不同兴趣,不同偏好,也不好强求,比如有人问去银行好还是去互联网巨头好,那我觉得我肯定选互联网巨头,但你怎么选,你要自己斟酌,喜欢抗事的人,去互联网公司;特别懂事的人,去银行。当然,巨头现在也要懂事的人,但相对而言,还是更看重你抗事的能力。

    其实我很长时间就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这也很惭愧,我的职场一直也是一塌糊涂的。

    说来我似乎很强,能做的事情很多,我能写文章,能写程序,有一点产品观,自己创过业,连运维都懂一点,而且学东西很快,我从事过电信计费,营帐,CRM,OA,信息安全,搜索引擎,游戏,就差电商没做过,但多少还能忽悠几句。我做过研发,产品,数据分析,架构,创业的时候更是所有事情自己一肩挑。除了设计师我真做不来,好像没啥自己不能搞的。

    但这背后是什么呢?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最擅长做什么。

    每一件事情,深入一点,我就会发现,自己好像不是那么有竞争力。但说来应该更投入一点吧,又觉得,自己还有退路不是么,这个领域我做不好,我还可以做别的啊。看上去很全能,其实不堪一击。

    说来读者可能不信,我职场的几乎所有时间里,其实我是缺乏足够信心的,缺乏当老大的勇气和信念,总希望有个能攻坚的老大在前面,我用自己的全面给他查漏补缺,解决各种后顾之忧,我一直是希望给自己这样一个定位的。

    即使到今天,我自己的公司,我都希望什么呢,合伙人当老大,往前带着团队冲,然后呢,能把我用起来,我来打配合,提供资源支持。真的,到今天,我还是这个心态。

    所以说,职场定位这个事情,第一,一定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点,找到自己最喜欢而且最愿意担当的那个领域。第二,一定要记得强扭的瓜是不甜的。

    我以前在带团队的时候,有时候吹吹牛,带过的不少小兄弟都很厉害了,功成名就比我身价多一个数量级的那种。但也有很不好的经历,今天也分享一下,以前4399刚开始的时候,公司没有什么名气,也没什么人才吸引力,有人肯来我们就很开心了,来了个小伙子,一个很普通的大专,来了级别职位也不高,工资也不高,但小伙挺活跃的,也挺机灵的,公司发展快么,人员需求也快,很快就担当一些运营的重任了,表现也不错,然后他介绍他同学,班长,成绩比他强很多,他一直很佩服的。

    那我觉得很开心啊,这个孩子本身我觉得就不错,一个他很佩服的,比他强很多的,我当然想竭力培养一下,公司缺程序员么,本来又是相关专业,有编程基础,来吧,跟我写程序吧。结果,我可能过于高估他了,一直表现不尽人意,代码问题较多,但这些还不算什么,关键是心态崩了,他一直是学校里成绩好的,但是工作中总也表现不好,心理压力过大,对写程序这事缺乏自信了。挺可惜的,其实我还是想多给他点机会,自己辞职了,后来隔了几年见过一次,聊了聊天,感觉心态一直没有恢复过来。这事说出来我也挺自责的,确实我们当时的工作场景技术压力还是有点大的。

    其实职场定位这块,前百度产品副总裁俞军老师是另一个典型,他对行业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是非常清晰的,他说过一句特别牛逼的话,他以前在不同企业,不同领域呆过,一直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曾经产生过犹豫,也产生对自己的信心动摇,直到后来进入百度,做了搜索引擎产品,他才明白,一直以来,不是他错了,是那些平台都错了。

    3.2 好奇心是动力之源

    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定要直到自己最好奇,最痴迷的是什么,缺乏足够的好奇心,是没有可能在某个领域进入顶尖位置的。

    这也兼答了读者问的最多的问题,我是怎么甄别信息的,其实说白了很简单,就是好奇心。

    一则新闻,有的人读了就读了,有的人就好奇多一点,好奇就会产生搜索,搜索就会产生新知,以及更多的好奇,好奇心重就会把这个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扒个精光。

    但大部分人的好奇心停留在明星八卦,绯闻和花边新闻上,这也是所谓个性媒体最爱投喂的。

    少部分人会对行业内的一些信息知识好奇,好奇心结合信息搜索和采集的能力,才能让更少数人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在IT评论里,在各种所谓行业大V的口水点评里,大部分人只关心观点,只有极少数人会对这里的数据,逻辑,以及潜藏的有价值信息好奇,并深挖,真的,极少数。但我意识到一点,我所知道的优秀的创业者,几乎都属于这极少数,他们对价值信息的敏感程度,很多都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搜索引擎能让自己看到真相吗?

    这个需要甄别能力

    你做数据分析,如果你对你正在处理的数据不好奇,你一定达不到顶尖的高度。

    你做业务运营,你对用户的行为特征不好奇,你也一定做不了太好。

    你做技术架构,你对系统的底层逻辑和更深入的技术特性不好奇,你也一定做不好。

    我读书的时候,我中学成绩应该算可以吧,好歹是靠高考成绩进的清华。你说我学习很刻苦么,我不觉得,而且我身边成绩最好的那些同学,我觉得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很刻苦,为什么呢,对我而言,学数学很费力么?大学之前,解题是乐趣啊!是乐趣啊!!!

    我觉得最需要刻苦学习的,最头疼的是政治课,也是我成绩最差的课程。只能背,怎么都背不下来。我中学背政治书一边背一边摔书,真的背不下来,被自己气的摔书,然后默默的捡起来继续背。然后这门课成绩一直就不行。

    对很多小孩子来说,进奥赛班是一种折磨,但对有些孩子来说,进奥赛班是一种奖赏,至少当年对我来说,奥赛班是奖赏啊!所以,你找到自己的定位,你找到自己的兴趣,好奇心所在,所谓努力工作,其实真的是一种乐趣啊。

    说一下我的技术,你给我一堆功能需求,让我实现,说实话,我是真头大,写一点就烦死了,我的编程效率一直不高,很惭愧,真的。

    但现在有一堆数据扔在那里,我好奇啊,我想知道里面有什么,不用你下任务,我自己写个脚本咔嚓嚓跑出来看了。如果突然有个新想法,哎,数据还可以和这个那个关联一下看看,好像会有新的发现,半夜爬起来写脚本都开心啊。

    还有,就是,这个系统卡慢了,存在负载问题了,我去分析,去找原因,这就跟小时候做数学奥赛题一样了,这个挑战要试试啊,找到关键点,解决后那个爽。

    所以还是那句话,找到你的定位,做你觉得爽的事情,你才有机会成为高手。

    认知自己确实很难,需要更多一点时间,现在有些年轻人什么都没兴趣,什么都不好奇,这你问我怎么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对赚钱有兴趣没,对别人怎么赚钱好奇不?如果足够好奇,为什么不深入去研究呢。

    这里插一句,你说现在网课那么多,是不是上了网课都有收获,我说个残酷的事实,能有1/3有真的收获和成长就不错了,大部分看了也就看了,其他平台的可能真的去看课程的都没有一半,我这边会退款,到达率还是会过半的,但是大部分还是不会有什么真的成长,这是事实,为什么,就是这里说到的,你什么都不好奇,我帮不了你,别的老师说他们有办法,他们赚这些人的钱有办法,我实话实说,我没办法,所以,你说你什么都不好奇,就是对什么都没兴趣,你现在申请退款,没关系的。

    3.3 要建立全局意识和整体感

    职场定位第二点,就是要有整体的认识,纲领性的认知,我们无论进入一个行业,还是进入一个企业,要尽早建立这个领域相对完整的认知。

    我以前举过那个例子,从用户在浏览器输入网址,到网页彻底打开,中间发生了什么,其实这个题目,就是你对互联网应用整体架构的认知,实际上很多程序员的认知是不完整的,更不用说产品经理和运营。 那么在业务上也是同理,电商的赚钱逻辑是什么,整体的业务架构是怎样的,当然电商这行业太大,细分可能无数个子分类。 游戏的赚钱逻辑是什么,整体业务架构是怎样的,其中重度游戏是怎样的,轻度休闲游戏是怎样的。等等等等。

    以前我们常说,不但要低头做事,还要抬头看路,做了很多年的工作,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在这个行业里所处的地位是什么,拎不清。你怎么定位自己价值呢?

    很多业内从业者,甚至可以说是极高比例的从业者,对自己行业,自己领域的认知也是极为浅薄的,只知道和自己密切相关的一些关联业务和关联岗位,稍微关系远一点就不了解了。整体感的匮乏,会失去对风险危机的敏感度,也会失去对新机会新变化的敏感度。久而久之,一旦市场有变,很快就失去职场竞争力。

    我1998年毕业参加工作,说实话,直到2004年底遇到俞军,才知道如何从更高的层级,整体上看待职业,看待产业,以前没这个概念,完全没有。俞军当时面试我就问,你认为互联网目前最有机会的企业是哪几个,为什么。

    当时,我发现我从业这么久,我居然就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最近明显感受到,一些老江湖,互联网巨头曾经的中层,会主动去新贵互联网企业,目的是什么呢,职位上升一个台阶,而且可以再冲一次上市的高回报。实际上大部分人都判断挺准的,从一个巨头总监到新贵副总裁,然后真的新贵也上市了,各种待遇回报也是非常不错的,这些人其实就是说,在职场站在自己的位置,但一直看行业整体的趋势和新的机会。

    但有很多程序员,资质很好的程序员,一直没这个意识。公司待我不薄,又有社交恐惧,当然忠于公司,勤勤勉勉,曾经值钱的时候,很有职场竞争力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价值,但大势变了,公司绝情起来,自己发现,中年危机了,技术栈落伍了,外面那些企业没坑了,很悲催。

    以前老百度,曾经很多人去360,从经理直接到总监,从普通员工到经理,基本上提一个台阶,然后跟着360上市,回报都很可观。中间有些百度的去了阿里,那时候阿里正筹划二次上市,后来又一批老百度去了头条,职位也都上升了一个台阶,现在头条估值据说已经超过百度了,回报可期,基本很稳。这是我眼见得人才流动得轨迹。跟上了,财务自由很快的。后来又有一批腾讯的去了拼多多,也是期权股权大丰收的那种。

    对行业有认识,对领域有认识,不要总是低着头做事,要知道机会和方向在哪里,要知道自己更上一个台阶需要去哪里。不要觉得无所谓。

    2004年,我和高少星同一天面试,同一天入职,都是俞军和边江面试的。高少星前几天文章里说,当时雅虎要他了,但他选择了百度,因为百度离家近。其实我和他相反,雅虎离我家近,我想去雅虎的,结果当时王航跟我聊完后把我晾了俩月没理我,俞军给我发offer,我一看就入职了,当时混的挺惨的,房贷都要父母帮着还了。然后百度发工资特准时,11下旬入职,才上班三四天,月底了,工资居然发了,虽然只有几天的工资,但是从没见过这么准时发薪的企业,这时候王航给我电话,也就刚入职几天的时候,问我要不要来雅虎上班,我说我都在百度上班了,拿了工资了就不好意思再折腾了,其实如果百度还没发工资,没准我就去雅虎了。

    从某种角度说,当时进百度有点运气,但后来意识到,人家俞军真的是自己定位特别准。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什么平台适合自己,我当时还是糊里糊涂的。确实职场很多人运气很好,糊里糊涂进了腾讯,进了阿里,糊里糊涂发财了,但这种运气可遇不可求,你要是能对行业有宏观和清醒的认知,你可以靠自己的判断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我经常建议年轻人,读书的,没毕业的或刚毕业的,多看看行业内顶尖企业财报,了解行业发展格局和头部企业的市场规模,竞争态势。

    新兴领域,新兴机会也要多看看,比如百度的热榜,爱站的指数,认真挖挖,对行业认知其实会增加很多。很多人都没这个意识,我在厦门和那些程序员聊天,随便说点行业内新的见闻,都不知道,没听说过,觉得不可思议,觉得不可思议的还算好的,直接否定掉,洗钱的吧,数据造假的吧,对自己不知道的东西直接否决掉,这样最轻松,但实际上可以说视野就非常受限了。

    再说这个整体认知,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业务也要有整体认知,新员工入职企业,我发现很多企业其实这一点都做的不够好,就是很少会给新员工一个整体的业务架构或技术架构的培训和分享,那么员工可能做了很久,都不知道自己做的事情,在整个公司的业务体系里,技术架构里,到底处于什么位置,和其他技术部门,业务部门的关联关系,依托关系,合作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坦白说我以前在职场就遇到过这类问题。

    企业不讲怎么办,你自己要搞清楚,要多问,多打听,多去了解,不要闷头做事,你不去了解,不去关心这些,就有可能抓不到重点,做无用功,搞不清真正目标,在一些细枝末节里纠缠。

    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很多企业快速膨胀的时候,那些中层为了自己的发展,快速扩张,快速启动新的项目团队,每个项目看上去都很有价值很有机会,然后大家都很忙碌很拼为了各种新的机会打拼,但是呢,其实从公司战略和格局来说,绝大部分都是实验品,甚至连实验品都不算,是领导暂时没功夫搭理的垃圾。等遇到市场风向逆转的时候,老板开始核查成本,这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咔嚓嚓砍掉,你觉得不公平,你很拼很努力的为公司效力,你加班修改bug,解决线上问题,各种辛苦各种贡献,结果老板看了一眼,一文不值,真的是一文不值。

    太多优秀的人才,在巨头公司里,连公司的核心价值和主要方向都看不清,在各种根本不重要的细枝末节里荒废了自己,最后在老板眼里一文不值。

    一定要站的高一点,站在上司的位置上看问题,看机会,看方向,不要只站在自己的位置上看。如果你发现你看不到什么,要多问,多讨教,嘴甜一点会不会,说句政治不正确的,你为了套点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出来,多奉承一下上司又能怎么了!!!

    我前几天跟人聊天,说寒冬裁员的事情,我说企业给一个优秀人才两个人的工资,让他干两个人的活,其实是可以的,实话说也不会特别累,现在很多程序员一天实打实的工作量并不大。后来我又多嘴,我说其实干四五个人的活也是可以的,那人家就说这个不行吧,怎么搞得定啊,我说你要这样想,真把四五个人的工作量压给一个人的时候,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很多事情是不用做的,不用做的,不用做的。

    所以,职场定位,你站的高一些,有整体感的时候,抓大放小,这事才有价值,俞军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会做减法的产品经理才是优秀的产品经理,其实不只是产品经理,研发也是。 加法谁都会,头脑风暴啊,我能想出十个点子,你能想出来二十个。资源啊!人力啊!减法就是你能找到最关键的几个点,把事用有限资源做成了,这才了不起。

    我文章经常提,我特别佩服李兴平,真的特别佩服,佩服他什么,你说他程序写的好么?他基本不会写程序的。你说他演讲分享有号召力么?平常沟通毫无气势可言,从没演讲过,不像我多少还有点气场。你说他产品观运营观很强大么,没见他输出什么特别牛的产品观,没见他讲过什么运营金句,网上也没有他的语录。他厉害在哪里呢?他只有两三个人的时候,一文不名一穷二白的时候,而且身边都是那种没什么学历没什么行业背景的人,做出了那么多成功的网站。比很多巨头的流量高,用户粘性强,而且口碑非常持续。

    他厉害在哪里呢?没有钱,没有研发,没有各种厉害的人才,无所谓,一样可以把事做成了,而且那些有钱,有研发技术,有厉害人才的人,还做不过他。这是什么水平?你们说说看。

    这就是俞军老师说的,做减法的极致了,没有钱行不行,可以。没有研发行不行,可以。没有设计师行不行,特么的也可以,你服气不服气,我讲真,我服气。

    最早的hao123是没有研发的,最早的4399也没有,还有最早的QQ163,现在年轻人不知道那是什么,曾经是国内最大的音乐分享网站,遥遥领先的那种最大,后因版权问题关闭了。

    现在可能说,李兴平的时代过去了,俞军的时代也过去了,年轻人可能并不觉得他们有多了不起,或者说他们有多厉害,但从我这些年从业经历来说,他们当年对趋势的精准判断,对产品方向的准确布局,以及如何在极为有限资源下能够做出不可思议的成绩,都是让我由衷的佩服的。

    这里不展开了,但回到我当前的主题,职场定位中的全局观,你如何能从整体上看待产品,看待业务,看待技术,只有具备整体观,才能知道核心是什么,关键点在哪里,然后资源,人力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如何用有效资源获得最大效益,没有全局观,没有整体感,是肯定不行的。站在高一点,你会看到,很多打工的人,很辛苦很忙碌,很努力,但其实做的事情,在整体层面来看价值很低,而做事的人自己不觉得,还为自己的努力而感动。

    3.4 关于个人待遇的话题

    职场定位,你要对自己的发展目标有整体的认识,一般来说,成长期,成熟期,变现期。

    什么是成长期,就是刚开始接触职场,你需要打磨自己的能力,做出自己的业绩,提升视野和格局,这么一个过程,不要急于求成,你说你刚出来工作,如何能三个月成为业内顶尖大牛,或者视野格局看透一切行业前景,这不太可能,除非你天赋异禀,反正我觉得我是花了很多年都做不到的。但你必须有成长的目标,这时候,待遇不要看的太重,不是说不要关心待遇,但不要为待遇中的鸡毛蒜皮耽误太多精力和时间。

    很多年轻人太在意这个,遇到一点点损失,为了一点点利益,纠结来纠结去,你十年后看,二十年后看,你纠结的这些东西,一文不值的。

    把成长放在第一位,不要年纪轻轻贪图享受,你说你眼光好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我佩服你,但只有少数幸运儿真的能碰上,大部分年轻人有的交学费了,能轻轻松松踩对路,不辛苦不纠结的顺顺当当就成事的,不是没有,太太太太太罕见了。我遇到的有成就的人里,100个里可能有1个这样的,甚至这1个还是假装自己很轻松。

    成熟期,是能力达到一定高度,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要尽可能想办法提高自己在企业里的职位,业内影响力,业内口碑,尽可能掌握更多的业内资源,建立广泛人脉,这个很重要,否则你能力再强,养在深闺无人识的。

    老板不会给你说这个,老板希望你永远低调,永远不要让外人知道,除了他没人知道你的本事,这样才可以用不高的代价一直压榨你,直到用尽你的能力,然后甩掉,对外说,这个人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了。你能怎样,谁晓得你,谁知道你的本事,谁在意你的凄凉。

    但成熟期一定是你能力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否则你可能很难留下业内口碑。不过你记得,不需要顶尖水平,是因为很多顶尖水平的人没意识到这一点,才有比如我这样的混子可以出来冒充高手,我希望你们一定要明白这一点,人力资源市场也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你不能没有本事,但你不需要自己是本事最大的,因为本事最大的很可能不会包装自己。我个人认为,在你擅长的领域,进入 Top 10%之后,就可以进入成熟期了。实话说,多花点心思在技术上,业务上,普通智商的人,达到领域内Top 10% 并不难,绝大部分人又懒又爱给自己找借口的。

    变现期,你的能力够了,影响力和口碑够了,这时候,就是要让自己价值最大化的时候了。当然,有时候可能需要赌一把,一个看上去很有潜力的企业,给你一个高管,但很多事情不可预测的,你要不要赌,这就要自己判断了。机会成本很高,如何判断,仁者见仁,我不会给太多建议。但如果家庭负担较重,建议赌注小一点,比如可以去C轮+的企业,拿一份稳定工资,博一把财务自由,而不要去刚起步的新公司,拿底薪博。当然你说有很多案例证明那些拿底薪博草创企业的回报更牛逼,这确实我知道好几个案例都很厉害,但风险这么大,你自己评估吧。

    到变现期的时候,有机会还是要去抓的,我认识有这样的技术大牛,水平极高,业内口碑也有,很多巨头的技术人员都知道的,也都有意来请的,但是怎么说呢,太矜持吧,觉得老板对自己不错,觉得走了对不起公司,问题是公司没前途啊,随便去个巨头熬几年很容易就财务自由了,一直窝着,一直收入和能力不匹配,很可惜的其实,现在岁数也大了,想再去巨头估计也难了。

    很多东西因人而异,不能给出太具体明确的建议,我随便说个拍脑袋的仅供参考,对于一般的程序员而言,我个人认为,30岁以前是成长期,30岁-35岁成熟期,35岁之后务必尽快走向变现期。当然因人而异,有的人很早就技术卓越,20出头就可以考虑成熟期的事情,有的人大器晚成,转行太晚但肯下功夫,晚几年才成熟期也不是不可以。当然,成熟期不是说你只做影响力和口碑,只抓资源,技术依然需要打磨和精进。只是你应该有更多的视野和目标,但能力精进这个依然是有必要的。实际上我技术能力相当高的比例是30岁之后,甚至35岁之后才达到的。

    那么待遇的组成部分,我希望年轻人格局高一点,视野高一点,不要总是盯着一点蝇头小利的东西纠结,不要说,哎呀这个公积金给了多好,那个社保给了多少,这个辞退的的补偿金多了还是少了,你把目标定大一些,定远一些。不是说企业就应该压榨员工,但作为员工你不该浪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在这方面。而很多员工有意思的是什么,这些蝇头小利算计的很清楚,该重视的东西不重视。

    比如有些年轻人在一些不错的公司就职,比如今日头条,比如拼多多,或者其他,有没有期权呢,没有,什么时候会有呢,不知道,我觉得吧,当前没有也正常,那就问一句,达到什么条件可以有,这总不过分吧,你说领导,我想给自己定个成长目标,您能告诉我,我达到什么条件,实现什么目标的时候可以配期权么。 这总是可以问的吧。而且这也是表忠心啊,你拿了期权证明自己不会随便离职了对不对。

    还有一些,跟公司好久了,也配期权了,就没说问问,公司总股本多少啊。这次蘑菇街上市,很多人傻眼了,原来期权这么不值钱。这样的案例很早就有,我以前博客写过一篇文章,梦醒时分,说的是酷六还是谁被优酷收购的时候,一样,期权发现根本不值钱,打拼那么久都不知道自己手里的股票期权值多少钱,是不是很傻呢,这事为啥不操心呢!

    不要看自己有多少期权,股权,要看比例,只有比例才是关键!如果你说你不知道比例,公司不讲,没关系,第一,你授予期权时候公司的估值是多少;第二,你的行权价是多少;第三,你有多少股,这三个东西可以算出来你的期权占公司股份比例,当然,大股东搞小股东有100种方法,比如大股东定向增发,当年扎克伯格都这么搞过他的合伙人。但你这些要有概念的,很多人没概念,自以为公司给的期权很多,最后发现根本不值钱。

    除了自己有多少股权,期权之外,退出条款是什么,有些公司厚道,有些公司不厚道,什么是退出条款,如果公司没上市,比如出售了,或者于其他公司合并了,你的期权如何退出;以及,如果你在公司上市前离开,你的期权或股权如何退出。特别是一些牛人,参与创业公司,这件事情一定,一定要提前问清楚,而且要写成文档签上字!!血淋淋的教育数不清。

    我今天说一个建议,如果有谁达到了足够的高度,被某些创业老板招来做合伙人,你和老板谈股权,谈期权,谈妥条件了,这时候,我建议,不要图省钱,找个律师过一下合同,认真的,你说老板是哥们,不好意思吧,这样是不是见外了,彼此不信任了。能共患难不能共富贵的例子,从古至今数不胜数。我有个朋友,以前在某个基金做投资总监,有次来找我说,受我一些影响,决定去和老板摊牌,真的是当着老板铁青着脸重新签了合同和条款,然后过几年,已经是该基金合伙人了,其实这事双赢的,签好了条款都安心,做事的人也踏实,更卖力。大家利益一致,更好前进。

    有些创业者觉得说,我不能乱承诺给股权啊,万一这人来的不合适,我的股权都放出去了多不好,承诺给不代表立即给,完全可以按照某些条款约定来给,比如按照时间慢慢给,这是很常见的;比如按照绩效约定给,你实现连续多少月企业效益如何如何,你可以拿走多少期权股权,对赌么,这个也很常见,签协议不是说就给了对方了,而是约定了这个东西给的条件和目标是什么。这样大家都清楚,而且风险各自明确,各自承担。

    3.5 互相成就

    所谓互相成就,是个听上去比较正确的说法,实际上呢,就是你要想在职场有所成就,记得要懂得多赞扬别人,多给别人机会。多分享一些成绩给相关的人。 其实你看看金庸的小说《鹿鼎记》,真的特别洞察人性。

    以前我也看不惯职场的那种表扬与自我表扬,但换位思考,谁做事情不希望别人赞许,表扬,人家业绩用到了一些你的工作,人家写总结的时候捎带夸你一句,你开心不开心,其实对他的业绩表现有影响么?一点影响都没有。那么你这边有什么工作表现,成绩突出的时候,你把帮助过你的人,对你业务有过贡献的人,捎带出来表扬几句,写在报告里,对你的成就和绩效有影响么?没影响的,而更体现你的什么,知人善任,沟通有力,善于利用资源,这不都是加分项么。

    有些人在职场,个人能力很强,同事各种看不起,这个那个都不行,都是累赘,贡献都是他的,问题都是别人的,这种怎么晋升,老板知道他能力强也不敢用的,怎么用啊。下面谁愿意跟他配合呢。一个人再强天花板也有限的。

    多赞许身边合作过的人,多发现别人工作中的优点,多分享一些成绩,职场中左右逢源,更容易得到晋升的机会。从我时间不长的管理经验来看,我也喜欢这样的中层负责人,这样的人你用起来放心,团队稳得住,下面的人服气,士气跟得上,部门合作也顺畅,这种人哪怕能力低一点我都愿意,真的,因为这种人不会埋没下面的人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66/13 大佬分享职场篇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te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