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事推荐了一部纪录片,B站上的《闪闪的儿科医生》,镜头对准的是深圳的一家儿科医院。
目前,我已经刷了两集,尤其对第一集里那位穿着拖鞋,时不时蹦出一句英语,看起来很不羁,但是说话却掷地有声、一针见血,能够在关键时刻,对家属说谁跟你说手术风险很高?也没有那么高。面对那位一岁多却辗转多地求医的重症患儿,斩钉截铁的面对镜头说出我保证她活着这样话语的医生印象深刻。
这部纪录片的第一幕,是这位外科主任医生接诊一位孕妇,胎儿被孕检出心脏方面存在先天性不足,他看过片子后,得出结论说,出生后进行手术治疗,可以治愈像普通人一样。但是孕妇夫妇不停的追问手术会不会有后遗症之类的,有心脏病史的小孩上学可能会被学校特殊对待,要不要和学校提前报备云云。孕妇的丈夫问有没有手段可以监测到基因序列里哪个基因致病。医生敏锐的察觉到了这对夫妇的意图,他很确定的告诉他们,术后就像正常人一样。至于会不会有其他的风险,每个人活在这世上,都没法预测未来的事情。所以他们自己要自己先考虑好要不要留下这个孩子,之后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可是这对夫妇依然很纠结。他们走后,医生对同事说。其实他们就是想通过他的专业意见来给自己一个不留这个孩子的理由,只是没想到结果和他们预想的完全不同,所以他们提出各种可能试图说服医生,也是说服自己放弃这个孩子。
看到这里,我有种生而为人的无力感。医生没错,他从他的专业角度给出他的专业意见,他可以凭借他高超的医术完成一台台完美的手术,只需要患者和家属的百分百信任。患者有错吗?也没错。他们对这个孩子必定也是怀揣着最美好的期待,只是谁能想到突然发生这种事情,作为家长,考虑得必然更多,这么小的孩子开颅手术会不会有风险,术后会不会真的和正常人一样,手术的费用小家庭是否能承担得起等等,这些必然不能仅凭一句医生的术后就像正常人一样就能打消心理上的顾虑,哪怕对面坐着的是专家中的专家。
越往后看,我越发现,这部纪录片有其意义所在,值得一看。除了常规的育儿知识和突发状况的应对科普外,它还给了大众一个上帝视角,去平等的无差别的看待医生、患者之间的关系,医生需要患者的信任,患者需要医生的专业,可是,大多数医患都是因为病痛求医,双方这才第一次碰上,仅凭一个医生的title,如何才能做到信任呢,毕竟现实世界里并没有所谓的上帝视角。医生和患者都有其自身的不容易,双方的不确定和揣测可能是常态。通过这部纪录片,最起码明确了有这样一所医院,里面有这样一些医生,在某些方面是业内专家和大拿,看什么病,应对什么症状,特别在行,找他就对了。可以给那些有需求的、正四处奔波的、毫无头绪的患者们一些方向和一些信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