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全世界都在关注“读书”这个话题,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诗在远方,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最是书香能致远。
不知道你有不有过这种情况?学过的知识当时印象深刻,用的时候就不记得了;经常读过书过段时间就忘记,再重读时,发现内容特别陌生。是的,我就是这样的。
于是,开始尝试阅读+写作模式,这样就会让自己读得更认真些。也希望这种以“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加深对书的理解和后期生活工作中的运用。
一边自己读也开始共读,用早起直播读书的沉浸式体验,当和文字、作者有共鸣时,也分享自己身边的案例及所思所感所悟。并且尝试输出、写读后感文章,帮我提升文字功底和表达能力。
今天分享的这本书我用了9天的晨起共读完成,书名是《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作者是日本的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由梁海霞女士翻译。
为什么推荐这本书?它好在哪里?
这是一本关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的工具书。通过青年和哲人你来我往的辩论,抽丝剥茧地让“人人都可以获得幸福”得以实锤。
浅显易懂、不鸡汤,分析根源后,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让人从各种束缚中挣脱出来,解除来自过去、来自人际关系、来自未来的束缚,走进自己真正的内心,找到一直自由和追求幸福的勇气。
书中有这么几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1、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经常有人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为了什么而活?很多时候并没有标准答案,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事情发生了,对现状的不满、对过去的纠结,都是“原因论”,说更透一点,是你为了不改变而给自己找的“理由或借口”。
再怎么“找原因”,也没法改变。比如原生家庭、比如成长经历...
因为过去已无法重来,造成结果都是我的或他人的问题,现在也就无能为力了,这背后的动机不就是逃避么?
于是,越想改变,就越无法改变。因为你选择了“不改变”。一味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其实,转念之间,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行,思考:今后能够做些什么呢?就会大不同。关注我能改变的,接受我无法改变的。
2、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是入口。
每个人的课题都是分离有独特的,最理想的人际关系大概就是:“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要区别“这是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比如父母和孩子的课题,是父母想要孩子做到的父母课题,还是学习是孩子自己的课题?
你只要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每个人都会为自己当下做最好的选择。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而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且不必去理会。
人生第一法则:对自己负责。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3、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如何建立共同体感觉呢?就是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自卑与超越》中说的是对他们感兴趣,《无分别的爱》中表达的是“看见、表达、理解、允许、相信、帮助、平衡、发展”。
如何做到呢?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这三者相辅相成,连接成一个正向的闭环,只要能够产生“我对他人有用”的主观感觉即“贡献感”,就是此时此刻的幸福。
书中关于自卑感和自卑情结、表扬和鼓励、信用和信赖、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纳等等,都做了很清晰地区分,拿来即用。
“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我是一切的根源。
自由就是被人讨厌的勇气。
夜已深,台灯下,写下这句,亦给了我莫大的力量。
读过的书,走过的路,见过的人,都将会成为你的护城河。
让我们一起来读书,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情趣、会思考的人儿,读书点亮生活,写作有迹可循,在追逐梦想的路上,遇见一个个有趣的灵魂。
![](https://img.haomeiwen.com/i1647717/bfc67d19316ef7d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