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白居易
老子《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明知道非常道,老子还要去道,我想,老子也有孟子相同的困惑。人说孟子好辩,孟子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老子作五千言,应该也是不得已而作。
《庄子·天道》中桓公读书的故事: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斲[zhuó]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斲轮,徐则甘而不可,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西游记》最后,如来说无字的才是真经,因东土众生愚迷不悟,才传了有字经。也是不得已。
世间精深的道理,往往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因世人不悟,圣人不得已而言之,如度世之木筏。《金刚经》: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圣人有何不得已呢?只因圣人还是人。是人都脱不开人的桎梏,老子作五千言据说是因为尹喜的哀求,这只是表面的一种托词,最重要的是老子还是个人,他也想把自己的感悟传下去。如果他不想,他随便写几句就行,何必呕心沥血字斟句酌而作五千言。虽然他明知道别人未必懂,他也知道语言的局限性,但是语言文字毕竟是作为人最好的表达方式。人不能脱离它自身的局限性。
智者沉默,但沉默的不一定都是智者,更多可能是无知者。事物追到根上,都是矛盾,看到根本的矛盾时也就接触了事物本身的真相。目前人类最高的智慧是辩证法,事情脱不开辩证法,但仅仅知道是不够的,能够应用它去解释、预测具体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懂它,舍此之外,别无他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