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懂《独居的一年》,也就读懂了《刺杀骑士团长》

读懂《独居的一年》,也就读懂了《刺杀骑士团长》

作者: 雨过湘南 | 来源:发表于2019-05-05 17:23 被阅读0次

    1

    这个月,一前一后连读了两本大部头,一本是约翰·欧文《独居的一年》,另一本是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

    经过读客铺天盖地的「饱和式营销」,约翰·欧文这个名字倒也逐渐为人熟知起来。读客版约翰·欧文小说的腰封上千篇一律印着「怪不得是村上春树的偶像」,以及「狄更斯再世」之类的称谓,在我看来委实莫名其妙。

    说到约翰·欧文,给我印象最深的,反倒是村上春树八十年代谈论约翰·欧文婚姻状况的一篇文章。在这篇题为《约翰·欧文与夫妇失和》短文中,村上以不无戏虐的语调写道:「约翰的突然成功,并没有给我们的婚姻生活带来正面影响——还真是一句相当令人落泪的对白。在美国,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大概是年收入超过百万美元。我还差得老远老远,不必担心。」看来,村上评论起自己的「文学偶像」来,言辞也真是毫不客气。

    约翰·欧文

    欧文夫妇分居时,妻子夏拉时年39岁,本职是一位摄影师,她留在佛蒙特的家中,竟然作起小说来——「虽然无关紧要,但在作品完成前便自我宣传的人,似乎写不出多好的小说」,村上如此评论道。身为成功作家的欧文则时常往返于汉普顿与曼哈顿之间。

    2

    《独居的一年》故事以特德和玛丽恩夫妇的分居作为开篇。特德是位颇为成功的童书作家,玛丽恩是个大美人,正好39岁。显然,欧文将自身的经历化作了故事的素材。如此看来,事业成功虽然没有给婚姻带来正面影响,但婚变却给了欧文夫妇一笔不错的「共同财产」。虽然这样评论有点「毒舌」,但已经成为前妻的夏拉也说:「他仍在创作,这不是很幸福吗?」

    小说中许多情节都可以看到欧文的身影。比如分居后,玛丽恩去了加拿大,后来也成了作家。特里留在汉普顿的家,独自抚养露丝成人,后来露丝成年后也成为一位知名作家,在佛蒙特安了家。欧文还花费了相当多笔墨,将他成长、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一一描绘进来。比如他出生的埃克塞特,纽约长岛、佛蒙特、曼哈顿等等。

    尽管诸多场景和情节与欧文自身经历息息相关,但《独居的一年》不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欧文只是把那些东西当作讲故事的素材,他始终是一个「老派的讲故事的人」。基于自身经历,进而推演其中蕴含的可能性,这样的故事更具深度,更有冲击力。大概这就是欧文的写作风格。

    约翰·欧文

    其实在书中,露丝更像是欧文的化身。借用「作家露丝」这一角色,欧文花了许多篇幅阐述了他对于讲故事、写小说的看法,亦或者说一种讨论。露丝对自传式作品不屑一顾,认为那是想象力匮乏的产物,可露丝后来又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进了新书。

    小说中也经常故事套故事,比如「独居的一年」其实是露丝一本书里的情节,露丝想象寡妇(还是一个作家!)的一年是如何度过的。露丝躲在衣橱里遭遇危险时,想起了她父亲童书《不想发出声音时发出的声音》里的情节。玛丽恩将儿子身亡的经历写成了一部关于寻找失踪人口的侦探小说。

    从这里,或许可以理解,为什么几乎书中所有角色都是作家了吧。

    3

    有评论指出,欧文小说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人物的缺失感。在他的小说里,主要角色的人生中似乎都缺失了一点什么,一般是成长过程中占据极其重要地位的人,父亲、母亲、儿子、初恋情人等等。例如《盖普眼中的世界》中出生就没有父亲的盖普,《苹果酒屋的规则》的孤儿荷马·威尔士。

    《独居的一年》更是如此,三位主角——埃迪、玛丽恩、以及露丝,无一例外,他们的人生中都有重要的人缺席。对玛丽恩而言,缺席她人生的,是她两个儿子,托马斯和蒂莫西——因一场车祸双双去世。而埃迪人生中缺席的,是长他二十三岁的玛丽恩。同样,露丝人生中缺席的,也是玛丽恩——她的母亲。只不过,玛丽恩是埃迪的情人。

    《独居的一年》英文版封面

    欧文的人物被那种缺失感包围,他们各自寻求解决的办法,试图摆脱因为缺失感而带来的困境。

    被丧子之痛忧伤包围的玛丽恩选择了年龄、相貌都与他儿子相仿的埃迪作为情人。后来玛丽恩离去,给十六岁的埃迪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以至于他再也无法爱上同龄或更小的女性,他只能不断地与年长女性发生关系。玛丽恩的离去,同时也等于抛弃了自己四岁的女儿露丝。

    玛丽恩和埃迪所采取的行为是同一类型的,即寻求某种相似的替代,以填补那种缺失感。与玛丽恩和埃迪不同,露丝采取了全然不同的姿态。尽管缺失感实实在在地对她的人生造成了相当的影响,她非但没寻找替代,反而想全力避开那一境地。具体来说,露丝因为母亲的缺位,使得她愈发对自己成为母亲这一行为感到焦虑和恐惧,她担心自己的孩子也将面对那种缺失感,落入同一境地。

    4

    再看《刺杀骑士团长》,主角「我」不正是一位缺失了什么的人么?

    妹妹小路12岁去世,就此从「我」的人生中消失。「我」的人生就此改变,几乎无可救药地爱上了与妹妹有几分相似的柚,并与之结婚,几乎不可思议地对与妹妹年纪相仿的真理惠产生亲近感,连柚的孩子都希望是女孩。

    《刺杀骑士团长》 by 村上春树

    这不是村上第一本写有缺失感人物的小说。在《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里,主角「初君」便以不可辩驳的语气说道:「我的最大问题就在于自己缺少什么,我这个人、我的人生空洞洞缺少什么,失却了什么。」

    还有《海边的卡夫卡》里被母亲抛弃、被父亲诅咒的少年「田村卡夫卡」。《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被中学时代好友同时抛弃的多崎作。

    就此,村上译者林少华评论说,「主人公成长的过程就是力图填补缺失部分的过程。」

    5

    除了主题上的相似,《刺杀骑士团长》与《独居的一年》还有情节上的雷同。

    读了《刺杀骑士团长》,读者很容易发现村上在书中致敬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情节,免色君可不就是村上笔下的盖茨比么——谓之致敬,说是偷懒也未尝不可。

    村上致敬欧文《独居的一年》的情节同样明显。

    村上春树

    其一是主角「我」作为画家,主动勾引人妻,并与之发生关系,还画了不堪入目的淫秽画。而《独居的一年》里特德是成功的童书作家,同时给自己的童书画插画。自然,特德在书中是个相当风流的人物,擅长勾引各种「不快乐的母亲」——毕竟,儿子车祸身亡之后,没有比玛丽恩更不快乐的母亲了,欧文如此写道。同样,特德喜欢以勾引对象为模特画淫秽画,简直乐此不彼。

    其二是真理惠躲在衣橱里的情节。在《独居的一年》中,露丝为了写新小说,在阿姆斯特丹红灯区,决定要观察妓女是怎样接客的。然而,露丝实地考察时,却遇到了预想不到的情况,妓女接的是一个变态的妓女杀手。就这样,露丝躲在衣橱里眼睁睁地看着凶手杀死了妓女。而且,还差一点点就被凶手发觉。

    因此,读完《独居的一年》后再立马读到《刺杀骑士团长》这一桥段,不禁想,哦,不就是那么回事嘛。我已经知道情节会如何发展了,真理惠肯定没被发现,安然无恙——果不其然,村上还真是这样写的。

    6

    读完整本书,再回过头看书名《独居的一年》(A Widow for One Year),会发现相当有趣的一点。在小说中,露丝后来成了寡妇,但欧文几乎没怎么写露丝那一年的事情。而在露丝的小说中,即小说中的小说,露丝也几乎没写寡妇那一年的事情。

    那一年缺失了。「独居的一年」成了「缺失的一年」。正如特德、玛丽恩和露丝家里那面曾经挂满了儿子们照片的墙,后来只剩下一个个略显怪异的挂钩。由此,书名与内容形成的反差,正暗暗契合了欧文小说的主题,即「缺失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懂《独居的一年》,也就读懂了《刺杀骑士团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mzg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