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的想法刚好相反,如果有机会我大概还会再来。 纽约,这座被冠上了Big Apple昵称的城市,是值得探索的,是人人曾都想要来尝一口的那个大苹果。可我们常常从新闻中听到各种负面的事情在这里发生 ,让远在他国的人们对这个瞩目的大都会,又爱又恨。不过这并不妨碍外面的人来这座城市寻求生存和发展,特别是纽约的曼哈顿岛,受世界各地人的追捧。说好听点就是多元种族的文化在这里受到更多的包容,每个人也能够凭借自己出色的能力,不需要家庭背景,通过个人的能力也能找到一份相当不错的工作,施展出个人的才华。
世界各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也展现出交融后特殊独有的一面;奢华的商店和廉价的路边摊,穿戴精致的精英和邋里邋遢的流浪汉,金发碧眼身材姣好的美女和深色皮肤身材走形的胖子,高昂耸立的摩天大楼和陈旧散发着气味的地铁,秩序井然的第五大道和乱哄哄的法拉盛,鲜明的对比,在这里并存。让人触碰到美与丑,现代与落后,权贵和底层,奢靡与贫穷,在这里交融。如果不用鄙视的眼光或者批判的态度去审视这些,用安静的思考代替刻薄的批判,这里的历史,这里的人和物,许多非常有趣的事物就会跃然展现在眼前,你会想走近他、靠近他、感受他,了解他。也许当关于他负面的新闻再次袭来时,你就不会用鄙夷的眼光去看待,藐视他的善和他的先进。我带着这样的态度,来到纽约,漫步在这个世界级的大都会里,感受到了他的全新生命力,感受到了差距。
2011年第一次跟团旅行来过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也是第一次来美国,当时个人的认知里是无知的狭隘的有偏见的。尽管对这里一无所知,却带着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跟团走进博物馆里转了一圈,只记得是里面人群的熙熙攘攘,那些文化的保留物,历史的见证物,在我眼里不如商场里的那些有标价高级皮包,名牌衣物。盲目得实在不知道应该去看什么,逛了一圈,带着没有一点点的愧疚的心悻然离开了。后来,来过纽约好多次了,也没有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列为要去的目的地。随着年龄的增长,审视自我的认识不断增强,这次再来,就想着怎么稍微去涨点知识。
坐上去大都会博物馆的地铁,我以为有谷歌地图的帮忙,认为就可以按照我预计的时间到达,在反复研究了上地铁的方向后最终还是尴尬的坐错了方向。博物馆离地铁站至少还要走10分多钟,纽约的0度虽然不算太冷,但是风大的冬天,体感温度要比实际温度低至少5度。出了地铁感觉到寒风吹脸上,像一把把小尖刀刺在皮肤上,不得不把毛衣领拉得高到不能再高,遮挡了三分之二的脸部。强劲的风大到把我吹得几乎不能直线行走,还好我有看博物馆的热情傍身和参观时间限制的催促,顶着大风的我连奔带跑,很快就来到了这个世界级的博物馆门口。
其实参观博物馆最好的是在网上预先购票,由于我过于保守,不太敢在网上使用信用卡,只能去博物馆里面买票。上午10点多大厅里面已经是人声鼎沸了,售票的地方已经排起了长队,足足花费了20分钟。其实里面也有类似自动售票的机器的,但却是在我离开的时候才看到的。我安排的几个小时的参观时间,显然不够来看这个主建筑面积有8公顷,展出面积有20多公顷, 馆藏超过二百万件艺术品的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之大,提供了各种的可能性让,让参观者在这个集历史人文艺术的殿堂里,选择合适自己想要看的。我网上做好了攻略,进门首要就去拿个参观地图,查看计划中要看的几个展馆如何安排参观路线,想着绝对不能让自己在如此大的博物馆里流浪,迷失方向,也浪费时间。可笑的是,设想的总是很完美,但走进去后就身不由己了。
大厅的咨询台中央有好多几工作人员,从他们的年纪可以看出他们应该都是志愿者,有几个七八十岁的老者皮肤褶皱头发花白,看到有人去取小册子他们就会热情主动送上温馨的微笑,然后问你有没有需要帮忙。遇到这样的温馨的场面,刚刚被寒风吹得冻得瓜瓜抖的我顿感舒适温暖。
咨询台的中间有个硕大高耸的花瓶里插满了鲜花,并与大厅两边各放置的两个花瓶一起让人们在大厅的感受的温馨。据说花是美国《读者文摘》的创始人华莱士的夫人捐赠的。开馆当时捐了400万美金,以保证每周换一次鲜花。好像这个捐赠持续至今,400万美金早已花完,捐献还在进行中。据说截止到现在的用于鲜花更换的捐献资金已经超过4亿美金。
也许因为冬天的缘故,我看到的是淡黄色的腊梅花吧,花色没有那么丰富那么惊艳,不过周围好像也没有人会去关心花好不好看。查资料时看到有人评论说:“我如果是鲜花我也愿意被捐赠在这里散发花香”。我想这个人想多了,这就跟你是个画家,而你的作品却未必能进这样的殿堂,所以你即便是美丽的鲜花,愿意在这里开放,也未必被选中走进这个博物馆。所以不要吓幻想,开好自己的生命之花,无论在那个地方都要在属于自己的地方尽力绽放。
不过想到读者文摘就想到了中国的《读者》也曾影响和启迪我这代人的认知,对于读书不多的我也算是一种再教育。中国的《读者》原本也叫读者文摘,到了90年代名字改成了《读者》,据说是因为被告侵权了。中国的《读者》和美国的《读者文摘》的理念也基本相近,在内容选取上以及所传递出的价值观非常接近,在那个信息有限的年代里,也算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贵的刊物,或许杂志的内容基本短小精悍,过于简单,不如名著有深度的思想挖掘,会让喜爱读书的人觉得浅薄。但读者也通过短小精炼的文章引导了我个人,建立有正向价值的人生观,为个人的后续的人生道路有很好的铺垫作用。
《读者文摘》对人们的知识面的贡献以及华莱士夫人捐增的鲜花的贡献是一样的,看似小事,却具有内在精神价值,这种价值摆在我们面前,让我们自行选择里面可以汲取的养分。因此是幻想被选中去做一束鲜花,在不属于自己的世界里妄想展示给来来往往的观赏者欣赏还不如活出真实,在属于自己的世界里感受内心的安静和踏实,做简单纯粹又真实的自己。总也好过在不属于你的世界里挣得到的虚假赞美。人生不羡慕,也不自卑,做好自己才是安心立命的宝贵根基。
埃及的丹铎神庙,一座2000多年前的神庙,完整的放在了博物馆一楼的右翼。穿过埃及文物收藏的几个展区后,眼前会顿时一亮,因为这样一个巨大的空间就展示这样一个被切割后又拼接的神庙。我从小就知道帝国主义豪强掠夺,但是这个神庙却不是抢来的。上世纪50年代埃及需要建水坝的原因,要拆除神庙,而苦其历史穷短的美国人早已垂涎三尺,大方的给与了资金帮助;拥有巨量古文明宝贝的埃及怎么会重视这破落小神庙的价值呢,毫不犹豫的把神庙送给了美国作为回馈。美国人把它切割成一块块砖块运送回去,在这么寸土寸金的地方给了这么大的地方,华丽丽的把神庙供了起来,现在成为了大都会博物馆的明星藏品。可见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东西完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由此可以窥探看到一点,两个国家兴盛衰败的原因。
大人带着孩子,老师带着学生,导游带着游客在这里解说着这段历史,我一个人欣赏着这些砖块拼接后的丹铎神庙,想象着2千年前他曾在埃及被追捧,在他面前的各种祭拜的仪式。如今被当做商品交易后搬到这个能看到巨大玻璃幕墙外碧蓝的天空和中央公园的景色的宽阔场地,在这里被人保护被人欣赏,神庙会怎么想?会做出什么样的回应呢?他会护佑谁呢?
埃及的古文明毋庸置疑,三四千年前的一件件精致的墓葬品,在这里展示。让人惊讶的是以前的工艺竟是如此精致,对物品的色彩追求和器型设计,首饰工艺品的华丽精致完全不输给当代人。撇开金字塔的建造奥秘不谈,可以看到埃及在日常生活的物品使用的讲究也是相当领先,也难怪人们总是猜测古埃及有外星文明的帮助。
我停留在一个橱窗前看了半天看不太懂,那个看起来一个像家里的储物箱一样的东西。看了说明,查了翻译才知道,很有意思。估计每个人看到都很那猜出它的用途。那是古人过世后的用的箱子,但为什么制作️那么小,却没有搞懂。看到那些一件件精致的器物,一尊尊巨大的石刻人形雕像,埃及文化的曾今的辉煌,写在了这一尊尊石人的脸上。很多有刻着文字或图形的砖块在墙壁上展出,一块块大小不一。纽约大都会之所以能成为这么受追捧博物馆是有原因的,他们尊重每一件古迹,小到这些残破的砖块,年代和出处详尽罗列。它们被精心的收藏在这里,被玻璃橱窗精心保护着,每一天都安静的等待着参观着,去研究它,评论它,想象它在古埃及历史当中扮演的角色。
埃及馆的展品极其丰富,尤其是图特摩斯三世时期大量的精致漂亮,超越现代的设计与色彩的运用的墓葬藏品,使当代人完全无法把它们与三千五百年的历史联系在一起。站在一块巨型的四方的花岗岩前,亲手触摸这块几千年前的桌子,被触摸无数次的表面丝滑冰凉,想象着埃及的帝王也曾坐在这桌子的旁边,大有去了埃及旅游的感受。大名显赫的图特摩斯三世,也被称为埃及的拿破仑的这位统治者给古埃及时期的辉煌发达带去的历史贡献,征服了周围大量的土地,让埃及成为当时不可一世的伟大的帝国。图特摩斯三世是个长寿的法老,活了89岁。
离开埃及馆,来到The American Wing 。这是展示欧洲裔美国人、拉丁美洲、原住民的在早期美国家具、装饰品、雕塑的展馆。可爱的是甚至是一百年前的路上的油灯也被他们收集到这里。也许最被津津乐道的当属Tiffany的彩色的玻璃,就如每个展馆都有他的明星展品一样。而我个人体验是更惊讶在走进美国之翼展厅时那一瞬间,被这个空间中的人、艺术品、通过玻璃顶棚的光线这些元素的结合在一起的美妙的感受,享受着在走进厚重的历史同时也给了我们当下的光明,看到了生活的美好。
大都会的大英帝国收藏馆收藏了15和19世纪的大量的精致的瓷器,是不可错过的展馆。众所周知瓷器源于中国,也盛名在外,中国陶瓷在中世纪开始影响欧洲,在传播欧洲的过程中,产生了模仿、变形、摆脱、到再创造的过程。就像现在的奢侈品来到我们国家,我们也模仿,变形,不过现在正走在摆脱的路上。18世纪后期,英国韦奇伍德Wedgwood开始陶器流行,也让他后面逐步成为高端精美瓷器的代名词,让英国超威中国成为瓷器大国;Wedgwood也影响了近代中国人审美偏好,受到有钱人的追捧,家里如果没有一套Wedgwood的茶具都不能算懂生活的富人。
大英帝国在汲取了中国瓷器的养分后壮大了自己国家的瓷器产业,以至于在来拜见乾隆皇帝时,他们献上的礼物之一是Wedgwood的瓷器。我可以想象当时他们在奉上礼物时的那份骄傲,如今世界格局下大英帝国已经萎缩,版图只有中国的某一个省那么大,但英国人刻在骨髓里的,会在交谈的表情里透露出的那一份自信和骄傲,是无法隐藏的。其中的好坏不由个人评说,每个人可以去参悟其中的缘由。
著名的《珀尔修斯与美杜莎之首》摆放在欧洲雕塑展区的中心位置,因为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铺垫,是一个绝不可错过雕塑。这个希腊神话雕塑中的那个提着人头的珀尔修斯,是故事英雄人物。他的国王外公因为害怕神的预言,自己将来会被自己的外甥杀死,就让把原本自己非常喜欢的女儿关押不让她见到男人。然后老国王没有想到,高高的塔楼可以防止人类进入,怎么能挡住神的脚步?万能的宙斯,幻化成一片金雨,飘入塔楼,与国王女儿达娜厄-国王的女儿帕尔修斯的母亲亲近,后生下了他。长大后因为要救母亲的缘故,被派去取当时的妖女的首级,但由于妖女美杜莎的眼睛有一种奇特的杀伤力,谁看到美杜莎的眼睛谁就立刻变为石头。然而帕尔修斯有了其他神加赐给他的神力和智慧,斩下了美杜莎的首级。帕尔修斯因此载誉而归收到欢迎,经历种种磨难回到了希腊,他的国王外公因为知道了外甥的返回,又担心预言的发生,就赶紧逃离了希腊去到了临国。之后,帕尔修斯收到邀请去参加一场比赛,经过邻国路上,看到一场运动比赛,忍不住去过一把瘾,参加人家掷铁饼的比赛,没料到铁饼扔到了观众席,砸死了一名观赛老人。巧的是这个老人正是他的外公。神话总是带给我们启示,就是,如果上天的安排,人类躲也是躲不过的。还不如顺其自然,直面人生。这坐雕塑的原版在梵蒂冈,这一版是复制品,但是据说线条比原版更加流畅,我没有看过原版,也没有觉得这个雕塑有他特别的造型之美。只是右手持利剑,左手提溜着美杜莎的蛇头的雕塑,拓展了个人对古希腊神话的知识。雕塑里的美杜莎表情充满了挫败感,希腊神话中的美杜莎是个美貌的妖怪,海神波塞冬神与之偷情后然后被女神雅典娜发现,一怒之下,厉害的雅典娜将美杜莎的头发变成了蛇,这么的恶心头发再也不能吸引波塞冬了。希腊神话虽然不可想象,但他们的故事深深的篆刻在了人类发展历史进程当中上。文艺复兴期间欧洲大量的绘画作品是描述希腊神话的,神话人物的名字也被用来当做奢侈品品牌的名字。美貌的美杜莎也被用在了著名的时尚品牌范思哲的Logo上,被大众熟识和喜爱。
罗丹在个欧洲艺术雕刻展区的雕塑并不算很多,《珀尔修斯与美杜莎之首》放在了展厅的中央,显示出展馆的重视和参观者的喜爱。我倒是觉得他的故事性远比雕刻作品本身更吸引参观者,在旁边的有几个比他看起来更加能体现雕刻功力的作品。其中也有罗丹的作品,那个雕刻的作品能震撼到你起鸡皮疙瘩的罗丹,不过那些能起鸡皮疙瘩的作品在巴黎。罗丹这组黑乎乎的人群雕塑并没有人多少人来看,可能是没啥故事性,所以不怎么吸引人。罗丹用黑色雕表达曾今发生的一个故事中人质的状态,光脚,用手抱住头的恐惧,有人坚定的牵手他人表达安慰,罗丹也用身形挺拔的人表达人的自信。雕塑和绘画都通过人和物,光线和场景,姿势和表情传递作者的要表达的故事。也可以用观赏着的角度去挖掘作者的思想,这也许就是参观艺术品的乐趣所在。
对大部分不是艺术专业的人来讲,参观博物馆就是去读一个个的故事。而对于专业的人来讲,他们会待在一个地方,一遍遍欣赏或临摹;这里有好多来临摹的人,他们展开画板,坐在小小的凳子上,安静的关注着他们的喜爱的藏品。展览区头顶是玻璃幕墙,与侧面的一面玻璃幕墙相连,给了临摹者极好的光线;如果想要小歇片刻恢复视神经,扭转一下头,能看到窗外的中央公园的绿植和远处矗立的方尖碑。这个展区的人不算多,我对雕刻也不太懂,也是冲着故事去看看,不过还是从中体验到了大大的乐趣。
绘画原来的功能是源于叙述故事和记录事件和人的影像,讲究的是精细逼真还原场景和本尊,我们看到文艺复兴期间的那些宝贵的绘画作品的精细程度完全不亚于拍出来的照片。但是这个精工细雕的绘画技术在1839年影像技术发明后被一批胆大妄为,玩弄绘画的一群年轻人重新定义。他们要的是绘画笔触的多样性,他们不再花上几个月几年去完成一幅画,再加上油画颜料的革命,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灌装颜料带到户外,在某个特定的时间,把白天特定时段的场景画出来,把光线捕捉的画作和原本自然的简单的场景结合。他们不再为宏大的叙事场面画画,他们画自然田野、乡间山峦、池塘花草,他们想要要自然的光阴,或日光初升村庄,或静静的池塘,或日落西山的草垛,或雾气迷蒙的车站。一旦光线改变他们就收笔完成。他们有的画作看似粗糙无法走得太近欣赏,因为你可能看到是画布上乱七八糟涂抹的颜料,无法看清具体的物;你得跑远点,然后你看出其中的意境,如果你乐于转动你的脑子,也许还能猜到他要表达画面的内涵。
但是这种违背传统的画怎么能说服高贵的法国绘画沙龙去接受,并且欣赏他们这些远看像花近看像疤的作品呢,所以他们画作被骂的狗血淋头,被踢得远远的。由此想要在画界创造一片新天地的他们不得不另立门户,自己组成一个小圈子,在远离巴黎市中心的蒙马特高地附近继续着他们的绘画事业,他们画画、聚会、探讨艺术并向学院派提出他们的艺术观点,印象派也就此逐步开始产生,开始渐渐影响着人们的传统审美。绘画也由此开始走上了一条看不懂的道路,也让带领整个艺术的步伐迈向了更看不懂的新征程。
从马奈到莫奈,从塞尚到修拉,从高更到梵高,从毕加索到达力,从马蒂斯到杜尚,前两天还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出上海的一个艺术展中有个白纸画。几百年来,艺术的表达形式已经从精确表达,到模糊抽象,再到夸张恶搞,现在到了只给你一片白纸让你自己想象。相信在未来,艺术的形式会突破我们的想象,就像人工智能Chat GPT那样对人类原本秩序进行了颠覆性的革命,人将不再追求具像化的实体,而是会走向越来越缥缈的虚无。
如果你是这莫奈,高更,梵高的粉丝,来大都会博物馆就能充分满足你欣赏需求。从展厅的位置和面积来看,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地位已经非比寻常了。历史是如此没有逻辑和道理可讲,印象派作品曾今无法被法国绘画沙龙接受,只能自己在外面组成一个小圈子孤芳自赏;无数作品曾今一文不值,不能登入大雅之堂;如今被定义成一种风格,被千千万万的人来朝拜欣赏。特别是可怜的梵高,在生前甚至没有卖出去过一副画,生活穷困潦倒,被精神疾病折磨,被杀在乡间的草垛边,他哪里会料自己对后世的影响如此之大,他的作品能登入这样的大雅之堂。
这里展览了很多梵多作品,他那幅经典的的自画像被当做重要的展览品放在展厅的中央,今天他的画作吸睛无数。看梵高的画可以参悟到人间疾苦,看他的自画像能洞悉到他内心当中的焦虑、纠结。看完画再作重读梵高的故事,唏嘘不已,也更能体会他为何把一层层的颜料堆砌如此之厚重,也能理解为何他用点彩画法,但是却用了更加重的笔触,让原本是下笔的无数个点变成了无数个歪歪扭扭的画笔,也创造了他的画的独特性。也更加理解了为何他在被枪击中后被问警察询时,他回答是他自己开的枪。因为他的人生一直在被精神折磨,他没有说出那个朝他开枪的人;虽不愿意,但他也能接受离开这个早已把他的精神折磨得支离破碎的世界。我的脑子里突然想起了一首歌 ,那首好听到能让你哭的歌 Vincent
歌词中说: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如今我才明白你想试着跟我说的是什么)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为你自己的清醒承受了多少痛苦)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你多么努力想让它们解脱)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人们不曾倾听你的心声,他们也不知道怎么做)
Perhaps,They'll listen now(也许他们现在会愿意倾听)
艺术的价值再被后世认可走到殿堂之前,真是需要经历时间的冲刷和经历多代人的评价。大浪淘沙,大部分泥沙都会被冲回大海里,不会留得一点信息。因此,文森特.梵高,是可怜的,也是幸运的,在人世间留得了大名。
无论印象派如何发展,中世纪的绘画艺术在艺术殿堂不可挑战的地位在大都会的场馆安排上显示得淋漓尽致。一楼大厅有一个宽阔的楼梯直通这个重要的展区,眼睛也很容易在进入博物馆后被二楼展区入口处气势磅礴的巨幅绘画立即吸引。这个区域的藏品画就如之前说的,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一个出大家名家的时期,绘画日益精细,构图更趋巧妙,明暗光线的运用在画布上就像舞台灯光一样立刻抓住观众的眼球。在绘画的技巧上,后人要么继续遵循他们的画法成为学院派,想要再有突破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我站在这些煌煌巨作前看这些宝贵的真迹,没有能力用专业的眼光去欣赏他们,我换个了角度审视,突然发现,人原本认定的最好的是牢固不变的,无论权利多大地位多么牢固,都无法逃避一个事实就是变化;在经历一段时间后,也许需要几百年,但是一定会被新的一种东西打破,被重新定义,改变玩法。人生短短数十年,看不到后面铁定会发生的改变。变化是宇宙中恒定的存在,谁都无法抗拒,就在生命中豁达的去接受变化吧,生活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纠结和烦恼了。
离开欧洲中世纪绘画区来到亚洲艺术区域,在走廊的一边的墙上也被布置了许多日本和中国的瓷器展品,有些瓷器格外眼熟。眼熟不是因为我懂,是因为这类图案风格的碗盘已经走进了我们寻常人家。所以要提醒一下有这些精致碗盘的朋友好好保护,过个500年家里的这些东西,传下去后也有走进博物馆的可能。亚洲艺术区也是一个特别好玩的地方,进入的是一个不需你要具体的知识,就能辨别这些藏品分别属于哪个国家的地带。印度雕塑作品自带着喜感,一眼能辨认出来,充分体现印度人的本能的不带表演成分的幽默感,中国人的展品以灰白黑为主,立即能调动你认真严肃的情绪。
中国的唐三彩就不同于历代的物件,而以色彩艳丽著称。两尊河北易县的陶三彩罗汉就摆在展厅门洞两侧,历经千年色彩依旧显眼。但一看罗汉的脸就能立即冻结你的笑容,那种严肃的神情就像你干了坏事站在他们面前。中国民国初期时局混乱,原本在庙里的罗汉被当地村民偷盗后卖了,16尊坏了3尊,其余的都被国外买家全部收购,出了国门。
《药师经变图》壁画是中国馆中的明星藏品,巨大的壁画被从原来的地方切下来,再拼接在这里的墙壁上,可以看的拼接并不完美。但无论如何,可以和敦化壁画媲美的药师经变图历经千年,在这里供全世界人的欣赏,也让人了解佛教早期是如何在中国将经文转变成图画,简洁明了让当时的多数不认字的人接触佛教并接受佛教。
参观中国展品的人不多,大部分都是中国人。而苏州园林馆其实在上海的公园里都能见到的普通园林景点也被展示在大都会,给了中国园林艺术一个说话展示的机会,这并不是古董,而是新建的庭院。在中国司空见惯的被这个极负盛名的博物馆重视,不得不感叹大都会博物馆对文化的尊重,而作为中国人可能更加会为此骄傲。在这里看到很多中国人进进出出,突然一声咣当巨响声,转头看到一个孩子顽皮打翻了一个花盆,顿时聚焦了所有人的眼光。
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是人人皆知,但贝尼尼也是文艺复兴期间的意大利著名雕塑家、建筑师和绘画大师。相信大部分人在在电视电影里或者意大利罗马旅游时见过他著名作品-罗马的四河喷泉雕塑。在大都会也机会见到贝尼尼的作品。出自于贝尼尼的酒神-被孩子戏弄的人,就像他的四河喷泉那样在雕塑中考虑的360的观赏效果,大理石雕刻画出人在嬉闹时的丰富表情和生动的体型动作,贝尼尼应该是这个领域的高手。另一组有意思的贝尼尼的作品——弗洛拉和普里阿普斯,一个是花神另一个是普里阿普斯是希腊和罗马神话中出现过的人物,象征多产。 看起来并没有那么精致,原来是为一个罗马大教主的花园雕刻的,象征着春天和秋天大自然的丰饶据说大都会有一个Roof Garden ,在屋顶上可以尽享中央公园的美景。可惜了我来的时间不对,每年冬季会关闭这个屋顶花园,听说3月1号就会重新开放。虽然有些遗憾,但是大都会博物馆是值得下次再来的地方,遗憾的同时也是机会,期待下次能再安排。博物馆里总有说不完的故事,等待我们去回看人类走过的历史留下的印记,人们说历史是由当权者书写的,但是文物却会发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留给后人评判历史的是非曲直。在大都会博物馆的出口处,看到了两个募捐箱,我把口袋里的零钱留在了那里。不是想让自己变得有多高尚,而是这些零钱更愿意留在这个地方。
自己想着回去的地铁应该不会再搞错了,但我有一次高估了自己的能力。我住的酒店就在地铁出口的对面,而我却提前了一站下车。不过凡事都有利弊,祸福总是相依,我提早下车也让我有机会再逛了一下时代广场。建筑还是那些建筑,和前几年相比不同点就是外墙上的广告牌更多了,一块块的大屏幕从早到晚不停歇的播放着广告,用大块明亮的颜色抢夺路人的视线。
百老汇,时代广场的名片,记忆中百老汇这条街的人行道总是挤满了人,也许是冬天的缘故,路上的行人并不多,马路的两边停满了车子,好多建筑搭着脚手架在整修。路过长年上演《歌剧魅影》的剧院,巨幅的广告招牌还在,不过听说因为疫情的原因,今年2月已经永久停止了演出,并终结了他三十五年的演出的历史。
参观博物馆让我收获了很多的知识,而更多的感悟是许多文物虽然曾都是被帝王权贵拥有,其中有埋葬他们的棺墓;有保护他们的砖墙,也有帮他们掌权的工具和平时使用的生活用品。可是在另一个层面我们又可以看到,平民百姓的东西很难被留下来,但通过这些收藏品背后我们可以看到无名的平头百姓是这些藏品的制作者,也有巨大的价值和贡献,只是历史总是记住王者和胜利者。但无论怎样,都逃不脱灭亡和死亡。
这个世界有两种事情是绝对的,一个是未来不可知,另一个是面对死亡。通常人总想有一个确定的未来,比如赚更多的钱保障未来的生活,可事实却往往不如个人所愿。我们要如何去面对两个事情,把不确定的未来变得确定,有一个安定的心去应对万变世界,我想大概是不断的再走出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用更包容的心看待人和事,有更多的自我思考机会,求得自我的不断更新。
最后再用希腊雅典的德尔菲神庙里的三句话来做更多的思考
1.认识你自己
2.任何事情都不可过分
3.承诺带来痛苦
记录点滴,分享人生感悟,在记录回顾,在记录中获得喜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