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英国非营利研究机构出炉的一篇颇为特别的大样本调查报告入手,窥视英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地方。
(来源:HEPI网站)01
调查简介
近日,2018年的英国学生学术体验调查(Student Academic Experience Survey, SAES,下称“体验调查”)面向社会公开发表。
这是英国唯一一项围绕大学生对高等教育体验、感受和看法所进行的大规模全景式调查,旨在通过大样本的数据,从不同维度调查大学生对英国高等教育学习收获、授课质量与强度、教育政策等方面的主观感受。
调查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用数据督促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和EDI(平等、多样、包容)个性的培养。
自2006年起,体验调查实施至今,已历经13年,今年由英国高等教育调查研究机构Advance HE与高等教育政策研究机构HEPI(The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Institute)于2月5日-3月10日期间联合实施。
今年,调查共吸引7万余名英国大学生参与,最终收集了14046份有效问卷。
鉴于其庞大的调查基数和历时较长的时间跨度,我们可以相信,体验调查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高等教育对学生的真实影响。与我国现有的教育学确实存在不同。
HEPI主任尼克·希尔曼(Nick Hillman)也形容,体验调查由于其话题性、稳定一致性和广度,已成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调查之一。
02
今年调查总体情况
今年的体验调查报告长达59页,分为14章。
报告对学生群体的分类十分细致,采取的分类标准涉及性别、年龄、出身地(英国四大地区与海外)、院校层次、种族(其中华裔从亚裔中被单独列出,进行专门分析)、专业、学习工作时长、住宿条件、性取向等10余个维度。
其中,院校层次方面又有两种富有英国特色的划分法。
第一种分类方法是将英国院校分为著名的“罗素集团”、1992年之前就存在的大学(pre-92)、1992年《继续和高等教育法》实施后升格为大学的理工科技术院校(post-92)以及专科院校(specialist);
第二种分类方法是按照英国卓越教学评估(TEF)评定结果,将院校分为金牌、银牌和铜牌。
那么,报告得出了哪些有意思的结论呢?一读君将为你作细致解读。
03
今年主要调查结论
● 费用太高,影响就读性价比
长期以来,英国高校被吐槽最多的问题就是学费和生活成本太高,也就是说,性价比应该不会太高。
调查显示,近年来,英国大学生是这样评价在英国高校就读性价比的:
图1(本文所有图表数据均来源于参考资料,由一读EDU编辑部翻译整理)从图1可以看出,虽然2018年认为性价比高的人数有所回升,且认为性价比低的人数也略有下降,但纵观近7年趋势,英国高校性价比评级仍呈现走低态势。
哪些因素影响了同学们的性价比感受呢,是前文所说的学费和生活成本吗?体验调查也对此展开了调查。
结果显示,确有超过62%的学生认为,高昂的学费是造成低性价比的“罪魁祸首”,而且,生活成本也成为造成性价比较低的高影响因素(37%学生如此认为)。
关于学费的实际去向,74%的受访学生表示并不知情,这一比例和去年持平。
这当然可能是由于学校信息不透明所致,但也可能是由于调查对象缺乏主动查阅相关资料的兴趣和意识,对学校的关心还不够强烈所致。
● 院校、专业之间学生体验差距明显
报告反映出不同层次、性质的院校和不同专业之间存在的学生体验差距。
前文提到,英国高校存在罗素集团、Pre-92、Post-92、专科院校之分,也有被TEF评为金牌、银牌、铜牌之分。
从图2所显示的认为就读学校性价比较高的学生人数占比来看,罗素集团高校略微占优,而其他3类高校差距不大,需要继续自我完善。
图2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罗素集团历史悠久,已取得较高成就和声誉,因此在经费支持、政策倾斜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其他大学虽然成立时间长短不一,但均相应制定了各自的办学目标和教学体系,而且大多数均受到政府机构的统一管理和评价,因此它们虽然在学术实力上有不小差距,但在学生体验上的差距并不大。
TEF金牌、银牌、铜牌院校之间也存在一些差距,但银牌院校和铜牌院校的差距也不明显。
此外,英国大学各专业间也呈现出一定的等级次序。调查者向大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即“如果有机会,你是否会选择另一专业”。
结果显示,有66%的大学生选择不作任何改变,
可能你会感兴趣,那些选择转专业(15%)的学生都来自哪些专业,让我们接着看图3。
图3可以看出,选择改变专业的学生专业分布比较分散,但相对而言,农学、药学、医学等专业学生人数较少,这可能与这些专业的学生满意度较高有关。
而在选择改变专业的学生中,来自社会科学、商学、语言类等专业的学生人数较多,反映出这些专业可能需要在授课方式、任务量上进行一些改革。
● 弱势群体学生问题突出
弱势群体在高校学习中的表现与感受,一直都是反映高等教育人文关怀取向的“晴雨表”。
体验调查也针对在种族、课外兼职、住宿条件、性取向等条件上居于弱势的学生人群,展开了详细的数据分析。
首先是种族方面,调查将学生分为白人、黑人、亚裔(除华裔之外)、华裔、混血等5类,将他们的学习收获和就读性价比感受整合到图4中。
图4从图4可以看出,除华裔之外的亚裔学生在学习收获和性价比上的感受都不高,在英国高等教育中处于很不利的位置。
而就华人而言,虽然认为性价比较高的华裔人数比例仅次于白人,但在学习收获上,华裔的排名直接垫底。这种结果也许和华裔对学费与生活成本不太敏感,以及不适应英国高校的教学方式有关。
在课外兼职方面,报告分别调查了一周带薪兼职时间为“0~9小时”和“高于10h”的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性价比感受。
一般而言,如果学生兼职时间长,就往往意味着该学生经济条件较为困难,而图5结果显示,学生兼职时间越长,其学习收获和就读性价比感受也越差。
图5不同住宿条件学生的感受也大不一样。
图6显示,住处和学校间路程达10英里以上的“通勤学生”(commuter student)的学习感受最差,而居住在学校宿舍和与他人同住的学生的反响都远超其他同辈。
报告分析认为,这是因为通勤学生中有相当比例是亚裔、26岁以上、兼职10小时以上或家里首位大学生,他们常常因难以适应英国高校教学方式,家庭经济拮据,承受较大的社会与心理压力,而无法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
至于为何居住在学校宿舍和与他人同住的学生感受较好,报告则指出,是因为这群人常常处于周边大多为同龄人的环境之中,更易参与同龄人之间的分享、沟通、协作与交流,从而形成自我价值的塑造与认同。
图6值得一提的是,报告还着重对比分析了性取向特殊人群LGBA+(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与其他)的心理健康(wellbeing)。
从图7可以看到,LGBA+心理健康情况的各个指标(具体包括生活满意度、自我价值感、幸福度和较少焦虑等4个指标)表现均低于异性恋学生,反映出这一群体严峻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潜在的心理问题。
图7但从整体来看,无论是异性恋还是LGBA+,其心理健康各个指标均在10-20%区间内浮动,表明学生普遍抱有影响幸福感的心理问题,而且严重程度不低,需要引起社会关注。
● 学生希望更多的学习量
在今年体验调查中,一个很有趣的发现是,英国大学生并不完全希望学习时间越短越好。
图8是每个专业学生面授课时、独立学习时间与课外学习时间的对比图。结合之前会选择其他专业的图3,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存在惊人的相似度。
图8学生学习时长越少,就更倾向于选择其他的专业,换句话说,就是对当前专业并不完全满意。
而排名靠前的专业(如医学)的面授课时几乎是末端专业的2倍,其课外学习量也相当充足,这似乎表明,专业“增负”后,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
如此看来,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大学生合理增负”之说确有合理之处。
● 学习评价反馈速度不够理想
课程评价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年报告中同样得到了重视。
报告显示,今年有45%的英国受访大学生认为,教师的作业反馈速度没有达到期望,作业反馈的形式也大多为“评论+成绩”的模式。
为了摸清理想作业反馈速度与实际反馈速度分别是多少,报告专门给出了二者的对比图(即图9),结果如下:
图9可以看到,有43%的受访学生认为在8-14天内反馈作业结果是比较理想的速度,但现实却是,更多的作业是在2周之后才得到反馈,这一差距有待进一步弥补。
● 国际化课堂存在隐患
今年报告增加了一项以往没有的新内容,即包含了一系列测试英国本土学生对和国际学生共同学习的态度的问题。
调查对象须对8个命题表明自己是否同意,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同意,与国际学生共同学习能拓展全球视野,帮助构建个人的国际交际网络,同时,能够提醒他们注意文化差异,避免步入雷区。
不过,大多数学生还未能意识到,与国际学生共同学习与就业前景、语言水平之间的联系。
这说明,英国高校在课程设计上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即不仅未能充分鼓励各国学生之间展开自由交流,还未能体现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课程目标。
图1004
小结
这份体验调查报告虽然仅调查了部分英国本土大学生,但从比较教育视野来看,其中仍有多处值得中国高等教育同仁思考的地方中。
首先,学生是教育的核心主体之一,他们的感受是评价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针对学生进行调查已成为国外高等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验调查正是英国第三方机构在这一方面所进行的尝试。
目前,我国也已有高校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了类似调查,如清华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ApplySquare(申请方)的大学生学业发展与校园生活调查等。
我们期待,高校、政府能够加强对这些基于学生体验所作调查的重视程度,让调查结果能够真正帮助学生改进在校体验。
其次,体验调查对高校性价比的重视值得我们重视。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出要“合理上调大学学费”,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差异明显,不能贸然统一上调学费问题,需要慎重对待。
如若将上调大学学费提上议事日程,不妨也可考虑将性价比引入论证、测算环节,力争能在保持大学较高性价比和维持大学正常运转等多种政策目标之间,取得良好平衡点。
再次,英国体验调查对弱势群体学生的关注也值得借鉴。
我国大学校园的弱势群体学习感受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难,由于某些社会文化的原因,尚需更详细的调查。
最后,诸如学生评价反馈、课堂国际化、住宿等问题,由于各国大学生的感受有相通之处,因而英国体验调查报告的相关结论也可为我们提供参考,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警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