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后赤壁赋图》——点景人物法

《后赤壁赋图》——点景人物法

作者: 伊然小游 | 来源:发表于2021-10-30 00:01 被阅读0次

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了点景法的第二项内容——人物法。

一、人物比例

1.头与身高的比例:立七、坐五、蹲三 (年龄越小头越大)

2.脸上五官的分布:三停五眼,三停指脸的纵向分布,由发际线到眉毛、眉毛到鼻孔、鼻孔到下巴可三等分。五眼指脸的横向分布由四个眼角可将其五等分。(小孩眼睛在低于整个头部二分之一处且眼距特别宽,男人手大于女人手,劳动人民的手更大一些,脚通常为一个头长,耳朵长一停,仕女最好别露出耳朵)

二、动态。人的动态线有两条,我们要紧紧抓住大的变化小的那根动态线。

三、分类。点景人物分为高士(成年男性)、仕女(成年女性)、幼童。

四、人物画法分以下七步;(程式是中国画最大的特点,是规律亦即画法)

第一步:点头巾、帽子(头花不可填,要见笔);

第二步:开脸,即绘出脸的大小形状,脸大可先画眼、嘴,千万不要先画鼻,最后用细笔勾鼻,也可不画鼻子。

第三步:画出眉、眼、嘴;

第四步:抓大的动态线(人的眉眼线与肩胛线最好成角度才不显板,古人因为谦逊通常要画得脖子短、肩膀耸);

第五步:绘出前袖前手的姿态;

第六步:绘出全身动态、腰带、裙袍等,山水人物可不画脚。

第七步:调整、上色。

参考书目:《观音百图》、《永乐宫彩色壁画》、《中国古代人物服饰大全》等。

人物是最难画的,不象山石树木,可大可小可扁可圆可左可右,它从大小比例到动态神情,差之毫厘便失之千里。所以我等同学们笔下的人物个个人鬼参半,但我们袁老师是人物画出身,只见他妙笔随心,笔下的人物神情各异,姿态万千,高士出尘,仕女妩媚,为多少人望尘莫及!根椐老师总结的人物七步法我们下笔总算有点谱,但出来的效果依然不尽人意。慢慢来,老师安慰道。当然只能如此!

注:乔仲常,(公元12世纪)北宋河中(今山西永济)人,生卒年不详。工杂画,尤擅人物道释故事画,师法李公麟。《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是据苏轼的名篇《赤壁赋》绘制而成,可视为一件山水人物作品。画卷依原赋叙述的顺序次第展开,将赋文氛围若干段移录于画面上。每段描绘一个情节,而全图首尾相连,并无间隔,同一人物在图中反复出现,是所谓「异时同图」的方法。图卷是对原赋的艺术再查,亦是传世时代最早的《赤壁赋图》。最值得重视的是该图的画法,不仅人物取白描法,图中的山石、冈草、树石也仅用墨笔勾皴,不事渲染,更不加色彩。用笔苍率简逸,时见带有飞白的乾笔,画风清空洒脱。

(习作四十四:临《后赤壁赋图》2015-12-12) (习作四十四:临《后赤壁赋图》2015-12-12) 作业讲评

      袁老师范画:

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卷》原图

      袁老师画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后赤壁赋图》——点景人物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nci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