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肯定与争议的交织声中,腾讯视频的《即刻电音》成为了近日频频霸榜全国综艺TOP1的作品。
∆ 骨朵数据关于争议本身,已经被娱乐媒体大量消费,1号作为专业号更有兴趣分析的是,是什么让它的热议转化成了热播?为什么节目中的制作人蒋亮、节目中的竞演歌曲《猴子说》毫无意外的走红,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了突破圈层的助推器?这绝对不仅仅是一句观众的猎奇心理所能一言以蔽之的,它本身一定存在着争议之下吸引路人观众的收视因子。换言之,跳脱出来理性讨论这一问题,也许争议的人和收看的人早已分化成两个群体。争议的人,多为电子音乐发烧友,他们会过度在意节目在音乐性上专不专业;观看节目的人,则是普通观众群体,他们更关心节目好不好看、新不新鲜。而显然,参与观看的普通观众,远远多于参与争议的发烧友。
比如笔者,就是后者。之所以有这样理性的结论,便是因为笔者既不属于狂热的粉丝也不属于狂热的音乐迷,而是一个对未知的音乐文化有所好奇的普通观众。因此,对于笔者而言,这个节目或许有不专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节目所呈现的专业性已经远远超乎一个电音文化门外汉的知识体系、认知范畴之外,对于笔者这类的“门外汉”人群而言,这种专业度已经足够了。而笔者所代表的“门外汉”,或许才是没有参与争议发言、实则参与播放量贡献的“大多数”。
因此,开门见山,笔者认为我们其实应该理性讨论评估这档节目的“标准姿势”——不能只从音乐性的眼光看它是否专业,而更应该从大众性的眼光看它是否做到了电音文化的科普。
科普概念:电子音乐到底是什么?
电子音乐,在此前的国内大众文化的认知谱系中,几乎只有两种情况——要么是缺位的,要么是误读的。
客观评价,要把一个陌生的概念、认知程度不高的文化,从无到有的建立起来,其难度系数是远远高于在观众群体当中已有共识的概念中进行花样翻新的。
那么,这个难题怎么破?
首先,在概念上,开宗明义。让三位主理人分别阐述自己对电音文化的理解,张艺兴说不是原声乐器发出来的音乐制作的音乐,都可以称之为电子音乐——这,是给到了电子音乐在乐理层面上的概念;大张伟说电子音乐是派对音乐——这,是给到了电子音乐在音乐场景上的画面;尚雯婕说电子音乐是中国音乐中最容易走向世界的音乐——这,是给到了电子音乐在音乐地位上的标定。虽然三位主理人对于电音的解释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回复,但节目并没有依据这些来定义电音,制作人主理人的观念碰撞、歌曲表演时的知识梳理等等一系列节目的呈现,更像是在引导观众去探索和理解“电音”本身。
其次,在氛围上,场景融合。在思考为什么争议之中的《即刻电音》为什么反而获得了更多默默看片的路人粉时,我觉得这或许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恰如大张伟的核心思想,电子音乐是一种让人很HIGH、很亢奋的音乐类型,这是属于电子音乐本质上的魅力,所以,你看到无论台上的表演者还是台下的观众群,都是出于这种很HIGH、很亢奋的情绪节奏里,这是有极强的感染力的。尤其,是在冬天,它便成为了普通观众对抗日照缩短、气温低寒的气候环境下的“止丧剂”。
再次,在表达上,只说态度。没有音乐节目最常见的“说故事”,两期节目下来始终在“说态度”,关于电子音乐的理解与理念,想法与创造。比如董子龙、齐弈同与大张伟谈好的电子音乐的标准是“合适”,比如海归音乐人与张艺兴谈论电子音乐应该走出国门去还是带回国内来。节目把所有的笔墨,都诉诸于通过作品、沟通、氛围,让观众在节目进程中从不同纬度理解电子音乐。
而随着腾讯视频的国民度以及节目的话题度,伴随着播放量不断提升的,是“电子音乐”搜索量、探讨量的水涨船高,电子音乐的相关资讯更是呈现爆炸式增长。因此,《即刻电音》关于电音概念的科普,已经从观众的被动接收转变为媒体的主动传播与观众的主动了解,而节目仅仅是一个源头。
∆ 百度指数 ∆ 头条指数 ∆ 资讯指数降低门槛:电子音乐如何亲民?
概念没有科普的前提下,要做电子音乐的垂直类音乐节目,的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之所以电子音乐此前有盲区、有误读,是因为它是一种建立在派对现场的功能性音乐,在派对文化较为缺乏的中国,大众很少有机会对其有完整认知,市场上也没有很广的途径让大众对其进行了解。比如,我随便列举几个词儿,深浩室、军鼓滚奏、脉冲音乐、电鼓音源、回响重拍,这些广泛运用到电子音乐的元素,有多少普通观众此前被科普过呢?
而《即刻电音》需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节目模式的设计,降低认知障碍、完成音乐科普。
比如,第一期《即刻电音》以《Faded》开场,这是电子音乐中少有的在国内大范围出圈儿的代表作,成为了电音大众化的一个标志性作品。以它开场,也表明了《即刻电音》希望借着这档综艺让电音更加大众化的一种态度;
又如,在第一期、第二期的“突围战”中,节目以“原创领军”“野路子”“怪咖”“躁”“未来感”“偶像电音”等接地气的词条进行分类,看似只是为了节目效果更加有趣,实则是帮助对电音不熟悉的观众进一步降低认知成本;
再如,节目呈现的作品,有的融入时下最流行的《王者荣耀》的元素,有的融入中国风的表达(原创歌曲《猴子说》),这都是为了让刚刚了解电音文化的观众提供一个舒适区的适应过程与共鸣可能。
这一系列的探索,都说明腾讯视频在打造《即刻电音》之时,并不是以居高临下的专业性自恃,而是更愿意站在普通观众、大众传播的角度上考虑,怎么把降低电音的门槛,怎么找到一些大家比较好接受和理解的信息点,以让更多的人了解电音、接受电音。这又再次回到了笔者的论点——这更是一档做给电音小白、潜在电音爱好者看的节目,核心在于吸引他们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爱好。
圈层文化推动:什么是电子音乐的精神内核?
在电音节目不好做的前提之下,腾讯视频在2018年音乐节目的收官挑战电音,可见,今年在音乐节目中做大做强、奠定基础的腾讯视频,其实从初心而言,是希望借助平台的影响力、品牌的延续性来丰富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为市场带来新一轮的引领与话题,尝试让观众看到、了解这种音乐类型,给他们的精神生活多一项选择、探索的空间。所以,从另一个层面解读,《即刻电音》也是腾讯视频作用于通过大平台展示去推动圈层文化的一次探索。
而电音之所以成为这种圈层文化推动的首选,一则因为电音本身就是产自这个时代的文化,在这个全面电子化的时代之下,电子音乐关联的是文明的当下与未来;
二则因为电音文化有很多正能量的属性,由此也聚集了一批有正能量的音乐人。比如在节目中提出“拒绝丧”的卧室制作人陶乐然、“土嗨就是本土嗨曲”的王绎龙、现代陶渊明的蒋亮,都反映了年轻人、音乐制作人积极的一面。
所以,其实电音所代表的文化,其实是一种在当下与未来的文化基因,它所倡导的是激情、年轻、创造、止丧、独立的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它已经超出了纯音乐本身的内涵,成为一种年轻文化的象征。而借由着《即刻电音》,腾讯视频所在做的不仅仅是把这种音乐类型推荐给年轻人,更是把这种文化基因、生活方式推荐给年轻人。
因此,如果仅仅把《即刻电音》框限在音乐性的评估体系之下,就会忽视了它或许在文化性上所可能具有的价值。
1号结语
作为腾讯视频自制综艺岁末重磅亮相的收官之作,《即刻电音》在音乐综艺中的突破性应该被更客观的讨论。
横看成岭侧成峰,1号更愿意给读者呈现出一个跳脱出来的、拉远之后的视角。我们的确看到这档节目为了为拉近电子音乐和大众之间的距离所做的各种尝试,的确看到了这档节目试图向年轻群体传播值得宣扬的文化氛围与生活方式。
而在争议之中,它的节目播放量能持续走高,它拉动了电子音乐的讨论量不断上升,客观上已经达到了腾讯视频在立项之初对其寄予的助力中国电音文化推广、市场发展的期望。因此,评估该项目的价值,切不可本末倒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