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216338/9813e3e07e4df960.jpg)
上午,先去单位处理事情。然后,冒雨来到我的书房,开始整理图书。
这场春雨,来得非常及时,雨量也不小,持续的时间长。北方的春天缺水,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降雨,的确喜人。毕竟春雨贵如油吗。
窗外雨声淅沥。我在书房一边听《毛泽东年谱》第四卷,一边对我的图书进行归类、整理、上架,这是我半生积累的“精神财富”。
整理书房时大脑产生一些想法,现把它记录下来:
第一,买书要买经典图书。不要由着性子胡乱买书,尤其是那些虚头巴脑的书。书也是商品,有的商家为了利润最大化,把一些书炒作热,然后卖个好价钱。所谓经典是指那些经过岁月检验沉淀下来的、能让读者反复阅读的、自己喜欢的书。比如《孙子兵法》《瓦尔登湖》《经济学原理》《资治通鉴》等等。
第二,少买点书。对一个家庭而言,没有必要买很多书。现在资讯业非常发达,数字化图书来势凶猛,图书借阅和检索异常方便,阅读途径也多种多样,家庭根本没有必要浪费空间、金钱等资源来买太多书。古人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况且,买的书,有很多既没有读,又不具有收存价值。从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来讲,不划算。有的家庭为了营造书香氛围,认为书的存在就是一种最好的教育。买书填充书柜,没错;如果书买了,不去阅读,那是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第三,买的书,要经常整理,使之能更好的运用。整理书,其实也是一种读书,不过读的不是具体的一本书,而是整个书柜、书房。因此知道了自己拥有的图书种类,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历史、哲学等,及其这些领域比较有名的书和作者,以及历史沿革地位等。虽然有些领域泛泛的了解,对个人知识的架构还是有一定的帮助的,运用起来也方便。经常整理书房,可以把一些没多大用处的书挑出来,适当补充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使自己的书房处于一种流动的状态。吐故纳新,充满生机。
第四,善待图书。我存的书,有点多,现在看来,有的书已经没有多大阅读价值,可以果断的断舍离,卖了可惜,找个合适的机会,捐出去。这也是善待这些曾经滋养过我的精神世界,提升我的认知格局的图书的最好方式。每一本书,都能勾起我的一段购书经历,如果随便处置,也是对一段感情、历史的不尊重。把不需要的书,捐给更需要的人,是一个完满多得的事情。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善待自己的藏书。曾经看过一个消息,上海某大学的教授,人去世后,后人把他的藏书随便处理给收废品的人,使这些书没有更好的发挥作用,处置的方式的确有点欠妥。
第五,对这些自己买的书最大的尊重是把它认真读完,不要束之高阁、置之不理,让其落满灰尘,否则就不要去买。整理书房时,看到有几架书,我已经读完,心理还是蛮欣慰的。也有一些书没有去读,觉得压力还是蛮大的。暗暗告诫自己,今后尽量不要再买书了。
以上是我整理书房时的片段想法,不成熟也不够系统,谨记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