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听完一场类似督导,给我的感觉是“那个着急呀”。
博士督导师说,“听不懂”,能否用可以听得懂的大白话来说。
硕士在读的心理咨询师说,“纯粹是能力问题”,不知道该怎么表达,比如“心智化”、“浮窗式”咨询方法等等,真正的不说人话,且表达是就是不会说,而不是用术语装备自己,以使自己显得更权威。
博士督导师,夸硕士在读咨询师,处理事情老练,2-3年的咨询经验就如同有10年的经验那样熟练。硕士生说,“没有,没有”,博士师说,“你让我夸完”。
博士师:因为心理学流派不一样,可能硕士生说的术语他听不懂。
(其实当然听得懂)
硕士生:你们的流派我也学了一些。
(意思可能是,我可以用你们家流派的术语华山论剑呀)。
博士师:这个案例在你的以往咨询中,算是哪一类的案例(简单、居中,还是困难)的呢?
硕士生:如果按照症状来说,居中。
博士师:(夸赞一番)这个案例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也是困难的。谢谢不杀之恩……
硕士生:没有没有,我这是有点“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难的案例越能学到东西。
博士师说,你特别能知道知道擅长什么以及局限性在哪里,那么如果这些问题都能解决的话,局限性的部分有人帮助的话,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需要对这样帮助的人有哪些指导呢?
硕士生说,说不上指导,是互相探讨……
“相敬如宾”的拉锯战中,我实在听得有些游走和不耐烦、“装❌”(一个懂装不懂,一个不懂装懂,一个以为懂其实并不懂,一个一直说不懂其实揣着各种懂),那种莫名的diss就冒了出来,一个硕士、一个博士,让看客看你们演戏,我看着都累,你们呢?
当然,督导到最后还是有一些澄清和建议的,博士师还是有自己的几把刷子;硕士生也是理论扎实,有几段我带着耳机(做别的事情,不看屏幕)的那会,我恍惚觉得硕士生和博士师有些傻傻分不清,感觉附体的、硕士生是督导师、博士师是咨询师的感觉,如果他俩交换位置,可能就合适了,一个通篇术语式的吊书袋,一个模范生的接地气的标本,相得益彰。
当然,以上只是我开玩笑式的嘲解。
突然想起,我有时候也和上面研究生一样,是喜欢引用和讲故事。
某平台来访给我的评论比如,上面这段。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心里是特别开心和欣慰、感受到了鼓舞和滋养的;甚至有时候还会“得意洋洋”地和同辈说,我特别适合给硕士生、博士师做咨询;的确,有一次一个博士生点名要我咨询,当然看中的是我是咨询师里面是比较高资的(这也强化了我这方面的认知);这样就让我无形中拒绝了一部分群体的存在,比如阿姨妈妈,或者没有知识水平的人。
一次和阿拉莉就一个问题争论了很久:该不该给来访者直接建议。她的理解是从市场和商业维度上来看,只要能留住来访者,建议当然是可以给的,而且她也是这样做的。而我所学的教条式的说法就是,不能直接给来访者建议,应该影响并让其自己看到并产生行动的动机和过程巩固。
阿拉莉说,有些妈妈没有读过书,她们真的不知道怎么做呀?你说该怎么办呢……
嗯,似乎我只是拒绝❌这样做,提出问题后,没有想过后续该如何解决问题。
再比如,前天助人小组的谈话演习里,我扮演的咨询师,自我觉察,“好像太着急了,急于帮来访者解决问题”;而来访者的觉察是,咨询师问了,“有没有做过什么?”、“有没有想过有其他资源或人可以帮助自己”等,对她来说是正面、积极且很好的部分。
似乎,有时候所谓的“高知”在束缚我们自己,我们以为的“不可以”的自律的部分,不能越雷池一步的部分,其实并不是那么的绝对化的;而我们的自己觉得很优势的“有文化”、可以把术语用得贼溜的部分,反而成了我们的累赘或者最起码是双刃剑了。
现在回过头来看那段来访者的评语,ta形容我是一个“爱阅读和思考”的人,来访者真的是来听你念书的吗,或者听你高谈阔论的吗?
当然不是,我们需要像搭脚手架一样,建哪层就搭哪层(看,我又在用叙事治疗里的术语“搭脚手架”了),我们其实需要直接的告知来访者或他们的家庭我们的诉求,比如和妈妈说,“我希望你每天的唠叨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父母可以去找点乐子,比如跳广场舞”,而不是和他们说,希望他们的心智化更成熟,承担起各自的责任这样的话,然后再举一个类似的故事或例子辅以说明,显得自己很“高知”或者权威。
当然,我完全相信开篇的硕士生并非是出自本意的要故意那样表达,也许是没有被社会洗礼过,也许是并没有能共情到来访者,姿态有些高高在上。这些确实都是无意识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改变的前提就是先理解、然后再在实践中学习、练手、不停地被捶打(对,我想说的是博士师太温情的一面,他的由衷赞扬我感觉,从某种程度上可能都会助长硕士生的不接地气)、磨合、成长及不需要靠显示自己的“高知”而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这可能也是我之前提到的——
悲智双运自觉觉他:我们帮助人要做的不露声色一点,要润物细无声般,不露痕迹的关爱,帮助别人要帮助的像没有帮助一样。
所有的残留和痕迹(吊书袋的、执着的教条主义的、固执的与人争个面红耳赤的、无论如何也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受众的——说人话——挑来访者/客户的)都是一种需要打开或被打开、学习、练习、真正变成自己的部分的一种提醒和警示,还是需要不停的修炼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还要向生活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