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欣非常喜欢自己的自行车,她每天出去玩都会带上自己的自行车,在室内也会都会骑上自己的小车。
今天骑上自己的小车去外面看风景,走到盲道上,她总是让姥姥拉她一把,自己像往常一样冲锋总是卡在半坡上,她伸出自己的一只小手,呼喊着:“拉我,快拉我,姥姥快拉我!”
以往姥姥会毫不犹豫的拉她的小手,爬上小坡。
姥姥把手伸过去,但距离小欣的手有十公分,她需要自己加把劲才能够到姥姥的手,她使劲蹬了一下脚蹬子,小车前进了,快碰到姥姥的手的时候,小车向后滑了一段距离,她继续喊:“快拉我呀!”
姥姥的手还是距离她十公分,于是她又努力了一下,距离接近了。
姥姥悄悄的后退了,还是距离十公分。
她又前进了,姥姥又悄悄后退了。
姥姥说:“我快碰到你的手了。”
姥姥一边向后退,小欣就这样一边前进。
当姥姥的手碰到小欣的手的时候,她们已经到了坡道的顶端。
这时候的小欣,已经不再需要姥姥的手了,原来自己用点力就可以爬上小坡。
长期生活在襁褓之中,难以知道自己到底是否还行。
每个人的人生之中都会遇到类似的事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像小欣这样爬坡的过程,在我们的前方十公分的距离之内的希望。
我们经常会对孩子的成长失去耐心,当看到孩子上坡很费力的时候,我恨不得马上伸出援手,帮她一把,让她可以顺利爬上斜坡。
每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我们在种植一个信念:“孩子你不行,你需要我。”时间久了,孩子自己爬坡的能力全依靠我们了。
也许我们经常利用别人的需求,来表达我有多爱对方。
一个人成长的方式不是依赖,也不是给予依赖,是可依赖的范围内的距离,孩子知道那十公分的距离便是希望,快接近了,马上就可以了。是的,马上就可以了,因为很近,可以看得见。
虽然摸不到,但是依然可以看见。就是这样微妙的关系。
距离妙有,只有十公分。
当我们处于有人引导和支持的十公分距离内时,我们是看不见外面世界的,待到我们触碰到对方手的时候,我们已经到达了坡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