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自己的风筝,一直以来的回忆,一直所追求的目标。
《追风筝的人》可谓是一部经典,虽是第一次读,感触却是一样的深。在这本书中,感动的地方数不胜数。哈桑对阿米尔的“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和他父亲在美国时的真挚父子情,阿米尔亲自来到喀布尔赎罪,将索拉博带回美国,一起重新放风筝,追风筝,这些种种情节自然是让我很佩服作者的写作和想象,阿米尔童年的阿富汗的生活也让我对作者的生平感到好奇,原来作者的人生轨迹和阿米尔也有一些相似,出生在喀布尔,后来来到美国生活。这样的一本小说,就不仅仅是作者自己单纯的想象,其中不免也有作者自己的人生的投射,有了作者自己的影子,让这本书也更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作者。
我不想再对情节过多的阐述,想来谈一谈这本书中的一个问题,就是民族与阶级。很显然,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感受到,在作者生活的阿富汗,阶级意识是非常的明显的,而民族之间的歧视和斗争也一直都存在。阿米尔的出生就可以说是上层的阶级,父亲是富豪,家里甚至还有哈扎拉人做仆人,而另一个重要人物——哈桑,就有阿米尔的一个近乎对立的身份。虽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兄弟,但是从小就没有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加上他哈扎拉人的身份,让他身上的歧视更加难以消除。哈桑也就是因为自己哈扎拉人的身份,死在了塔利班的手中。
从头到尾,阶级和民族的主题也一直警示着人们,让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还没有被消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更应该在这些方面引起大家的重视,这也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个个人的理解。
追风筝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一个很陌生的活动了,但是却成为了这本小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追风筝,在我看来,也不仅仅是那一项传统的活动,更是一种追寻,是哈桑与阿米尔的友情,是阿米尔对自己幼年过错的弥补,更象征着每一个人对于自己心中的“风筝” 的追寻,不管这个“风筝”是一个梦想,一个目标,还是一直以来的追求。即使在艰难的条件下,阿米尔,哈桑,索拉博,最终还是成功的追到了风筝。小说的结尾并没有给出后来他们的生活状况,留给了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追风筝是否解开了索拉博心中的结,他们是否一起幸福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不同的答案。
希望大家在新的一年一起加油,追寻自己心中的风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