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0日 星期六 天气:晴
李”孩子“
一直知道群里有个老师的孩子画画非常厉害,有“神韵”,喏,看看下面这些:
看老师的群名,是佛山的,御笔堂,辅导孩子写作文的李老师,传闻很厉害。
这段时间在夏令营期间,发现有位“和蔼的老师”一点不像老师,孩子喜欢追着“打屁股”。
直到今天下午的分享,这三个形象“三才”合一,李绮航李老师
李绮航李老师为啥我斗胆把李老师称为李“孩子”:在老师的身上,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是一个孩子”,很纯粹,很真实,没有把自己的言行去匹配“老师”,“成人”等标签,有足够的自我。即使是听完分享,我依然觉得李老师还是一个孩子。这是一个在亲子学习的路上走了很多年,完全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的可敬的人啊。 我们父母来学习是为了什么,美妙的亲子关系是不是?!美妙的亲子关系不是我觉得舒服,而是孩子和我们都觉得舒服,这里一定会触碰到一个点,就是尊重。作为父母,我们敬畏世界,尊重自然,遵守规则,恪守定位,我们觉得我们是站着孩子的角度想问题,做决定了,我们觉得是为了孩子好。但真的是这样吗?no,no,no,这都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因为,我们不是孩子。我们来学习,首先要觉醒的是,如果我是孩子时,这个决定,这个言行是不是尊重我。没错,只有我们自己成为孩子时,才有可能看到孩子的渴望和真实。我们需要刻意学习,刻意控制能成为孩子少许,而李老师,她的言行就是自然的孩子心性,她,就是一个孩子。
这样一个人,孩子天然就能链接上。
这样一个人,孩子天然就能玩在一起。
这样一个人,孩子天然就能摊开心接纳和分享爱。
而,我们,不是把简单把老师分享过程中的那些点“做了”就行,我们需要修炼到自然而然的具备这些品质,那我们也是孩子,也是导师,美妙的亲子关系自然而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不只要“做对的事”,还要“把事情做对”,知行合一是对我们父母最大的挑战。
李老师的分享给我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我们家庭算是比较早接触亲子教育这部分,特别是我妻子本身就是华德福的老师,很早时候我们就在路上了,一直在持续的学习。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总是会有各种挑战出现,我们也同样会有一些困扰。前段时间夏令营分组了,跟孩子聊天,说孩子你是哪个组的呢,“我自己一个组挺好的”,“上课的时候,我就在边上看着呢”,“外出活动我不想去,我就在六楼和几个朋友一起玩”等等。在李老师分享前,我是有点迷惘的。担心孩子没有融入夏令营,怎么成长。担心我强制命令,又不是孩子所希望的,强扭的瓜也不填。就这么简单事,可以折磨我们家长很纠结。“孩子的参与方式不同,认真上课是参与,在角落玩游戏也是参与”,“你尊重他,慢慢就会有链接,人家可能只是慢一点”。。。。分享后,我们夫妻达成共识,关于分组这个事情,就继续维持现状,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也许有一天他就自然的融入了这个集体。我们坦然了,在下午下课后去接孩子吃饭,可能是我们的心结打开,孩子感受到变化,在晚饭的过程,全家都更轻松惬意,这不就是我们追求的美妙关系吗。每一次我们父母成长,孩子也是能感受到,为之雀跃。
这里,真的感觉对孩子的全然接纳。孩子的心性发展有快有慢,急不来,唯有先接纳,才能随孩子成长。
一旦停止前进,各种负面会让你无法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