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怀着紧张忐忑的心情第一次正规做个案,结果做完自己先堵了半天,也有自己资历浅的问题,也是恰逢其时正逢这个1.8米大个小伙子小孩太的程度太高,整个人都是麻木的。 就比如医生第一次上手术台就遇到一个疑难杂症,给了我当头棒喝,一头雾水。
这个小伙子30岁左右,父亲6岁时去世,妈妈在生活中强势专制责罚打骂都有。屡次约谈对象都被拒绝第二次见面,结果妈妈急得不行,带儿子前来咨询。妈妈是求助者,儿子是被劝来的。
整个交谈过程都是我在引导,都是最短等待十几秒才蹦出几个词来作为对我问题的回答,因为我个案经历的太少,一直认为是我太菜,才导致人家不愿敞开。后来专门就此问题和院长交流。院长听了我的大致描述,之后认为是这个孩子都被过往经历捆绑麻木了,没有大喜也没有大悲,甚至连小喜小悲也没有,整个都被封闭了。
如果想聊下去的话,就找他感兴趣的话题,比如爱看的电影愿意玩的游戏开启话题,借此先建立关系。
院长建议,以后这种情况直接换求助着妈妈,而不是儿子。
最后把咨询流程借此梳理一下:什么问题~严重程度~造成原因~心理测量~明确诊断~建立关系~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效果评估~跟踪随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