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残雪近来受到广泛关注,连续几年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而且排名位列第一。
我读到她,却是偶然。
我今天不想谈她的作品,只想简略地说说她的经历。
兄妹五人,四个下放农村,只有残雪幸运地留在城里,蜗居于六七平方的杂物间,照顾经受过批斗、监禁与毒打的父母。
残雪后来进入一家街道工厂当铣工,整整八年,受尽底层社会的霸凌与欺负。
“现在想来,那八年时间对她来说,恐怕既是不堪回首的地狱,但同时也是洋溢着生命之光的天堂。”
再后来,结婚生子,退出街道工厂,埋头学裁缝,老练地做生意………这是养家糊口的手段,无论干什么,其间都会见缝插针地读书,学哲学,学英语,学文学创作。
这些所有生活的经历,给予她哲学的思考,同时也提供她文学灵感,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黄泥街》就是基于这八年经历的提炼,也几乎贯穿了她今后所有文学作品的主题。
经过二十多年连续高产,甚至井喷式的创作,残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学自觉。
但我要说,所有她的思想风格与文学自觉,都深深地打上她生活的烙印。
作家搞文学创作,不必局限于TA曾经做过什么,有过怎样的阅历,从事过何种职业,经历过怎样的生活,可以去体验不同的行当与领域,可以去探索未知与陌生。
只读过初中的作家,可以把笔墨触及大学教授的人生;埋首书斋足不出户,可以书写井下掏煤工人的酸甜苦辣;身困轮椅行动不便,可以把运动场上的健步如飞挥汗如雨展现都淋漓尽致……
但是我想,这些作品中,不可避免地窥见作者的生活痕迹、文学自觉与精神世界。
也可以说,这是生活本身在作家身上烙下的胎记。
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个素材诞生一千个作家。
万宗归一,创作源于生活。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土壤、气候与环境不同。
残雪说她的创作就是“把生活变作艺术”,这种生活未必就是亲身经历,也可以把TA人的经历变成自己的。
作家要把自己笔下的生活一一经历,没有那个条件,也没有那个时间与精力,但是,凡自己经历的,其感触与体悟必然大不同。
“我个人的生活变得很古怪:我热衷于吸收、玩味一切来自于外界的信息,并且情不自禁地卷入世俗。”
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来源,离开生活,一切创作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所以,生活才是一切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