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炕
冬天的幸福是什么?可不可以,生一暖炉,或亲朋或好友,三五一起,喝茶水,吃瓜子,上几个小菜,饮几盅小酒,笑谈今年收获,规划来年风景……,不亦乐乎?
我生于七十年代末,八零年左右,农村生炉子的很少,春节来客人,我们那儿的风俗是上热炕头。遇寒日,无农活,聚一起。墙那边是锅灶,一人填柴灶火旺旺,一人挥舞锅铲炒菜正忙,墙这边是土炕,菜越上越多,酒越喝越有感觉,杯来盏往,情亦深、炕愈热,今日犹寒,却己度过。
火炉
最早接触炉子是上小学时候,老师一宣布去搬炉具,我们便雀跃不已。
封窗户、安炉子在我们眼里更像一个入冬御寒的仪式,封窗一般用油纸订在木制窗框上,有时直接用纸搓成细条塞到窗户缝隙中,安炉子更是技术活:炉筒大小对接,因为规格型号不一;安放要外高内低,这样通风顺畅;炉筒破了有小洞,需和泥堵上,当然时间长了就会干裂漏烟,需重新再糊……
最早烧煤是按班计划分配,大多是碎煤。升炉子需要先把炉灶下边用块煤烧旺,有了底火,再慢慢加碎煤,但碎煤不好烧还容易漏掉。后来发现加点粘土和水制成“煤饼”,再烧起来效果好多了。
烧的煤,大多又是烟煤。刚升炉子时候,出风口浓烟滚滚,恰似一条“烟龙”,随风扶摇直上,煞是壮观。
渐渐的有烟的碎煤,换成了无烟块煤,炉子也走入了寻常百姓家。过年家里来客人,不用再上炕了,毕竟盘腿而坐是个技术活,很多人坐不了。桌旁安一火炉,煮上一只小鸡、一只大鹅或是一锅排骨……,炉旁暖上几瓶好酒,冬天的日子慢慢又过去了……
电暖
“红泥小火炉”,意境无限美,但炉灰无孔不入,地面脏了可以扫一扫、拖一拖,但墙面呢?火炉己经和新房子、新装修不相符合。年青人似乎宁肯冷一点,也不愿意生炉子了,再者这几年对环保日益重视,炉子终归是一个时代产物,慢慢也要退出历史舞台。
电暖应运而生,即插即用,干净卫生。小太阳、电热片、电暖风、电热炕、碳晶片、空调、空气能……五花八门,一样的冬天,不一样的温暖。老百姓腰包鼓了,腰杆硬了,不用开着空调,瞄着电表,热汗未出,冷汗先流了。
当然,还有更舒服的集中供暖,民生工程设施越来越完善,外面三九寒,里面三春暖。
没了土炕、没了火炉,更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