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薛家易的145篇原创文章】
今天下午因为工作关系跑到郊区来了。上午忙完了转户口的工作,跟父亲打了一个电话,让他帮我忙一些在老家那边的手续,基本上就差不多了,还是挺开心的,以后办很多东西不需要回家那边去办理了。
昨天跟社群一个小伙伴完成了一个一对一,她觉得很有收获:
“下班后找家易老师1V1
听她讲瑞言天团3.0版本 好期待快点启动呀
团长大大(家易老师)一直在关注着言姐们个人成长
跟她讲了最近做【言读社】困惑
她很专业和耐心给予我们创始团队从团队管理等方面给出解法
最后她了解到我在知识规整方面有卡点
不顾从早忙到晚的疲惫无私分享
她平时用思维导图规整阅读、参加课程、交流后各种知识的方法
特别感恩在成长路上遇到的一位助力前行的老师”
其中有两项是我认为可以分享给大家有作用的,所以在这里写出来:
1、重要的是“哇”完了之后的事情
我经常看到一些人,他/她们自己崇拜的偶像、有自己信仰的KOL(关键意见领袖),他们会为自己的偶像、KOL呐喊,由心发出“哇”的声音,这本身并没有错,我也会把一些人看成自己崇敬的对象,比如看黄执中打辩论我会情不自禁说“哇”,因为实在太被折服了。
我很欣赏这种能发现“别人美”的人,因为他们往往是空杯心态、绿灯思维,这样的人才会成长得很快。
我想说的是“哇”完之后呢,就停了。那仅仅是“哇”了别人而已,自己没有任何成长,更重要的在“哇”完别人之后,怎么把别人的技能、能力、思维学到自己的身上,这才是“哇”应该带来的连锁反应,而不是哇完了就完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们经常看到那些明星提倡不要盲目追星,多传递正向的力量,你看,你的偶像们也是希望你学到他们的品格、思维、努力,而不是盲目崇拜。
2、做培训就是做一只奶牛
如果把做培训比喻成一个动物,那么一头奶牛是最好的比喻了,奶牛只有两件事:吃草和挤奶。而培训也是只有两件事:“吃草”和“挤奶”。
说实话:培训很少有原创的知识和理论,更多的是来自国外常青藤学校论文知识的加工。
举个例子:比如《十万个小时天才理论》并不是原创的,而是来自《刻意练习》这本书里面的刻意练习方法论,只是《十万个小时天才理论》把刻意练习用10万个小时框起来做了创新,就变成了新的理论了。
而国内又有一些人把《刻意练习》和《十万个小时天才理论》又做了创新,做出新的课程来卖,但其实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来自这些地方。
我特别认可马东说的一句话:只要是没有侵犯版权的学习和创新,都是不过分的。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在学习中输入,又都在分享中输出,类似一头“奶牛”。在输出和输入中间,我们才真正完成了成长。
今天这个点才弄完事情,发得比较晚,希望对你有用,晚安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