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旦无所事事,便会出现魔鬼撒旦的坏习惯。
看《小妇人》时,书中提到了《汤姆叔叔的小屋》,于是把看了一半的《小妇人》放在了一旁,看起了这本书。
本书出版于1851年,米国内战发生在1861年4月12日 至 1865年4月9日,传说中它推动了米国的内战的。奴隶制和种族歧视两个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问题,成为了全书最主要鞭挞的点。
汤姆叔叔的小屋给予了黑人们无限希望。汤姆的去世让故事走向了EMO。谢尔比少爷晚来一步,只能见到了汤姆最后一面,却无法带汤姆回到肯塔基。但是汤姆的死在书中推动了谢尔比一家在情感上最后的变化,be是人间常态,he是人间美好。无声的悲鸣,钻入人生的缝隙之中,影响了无数的米国人。我们来人间一趟,也要心有暖阳,敢攀险峻、敢摘云裳,剑斩魑魅魍魉,捍卫国泰民康,不负轻狂和锋芒。我们尽管像汤姆一样善良,剩下的交给命运。
对汤姆的离世处理指代了黑人的命运在现实的限度内的不可调和。大多数奴隶们的生活和汤姆一样,不会因为善良而改善。南方黑人的生活混杂无序,悲剧几近无解。
汤姆相比于大多数黑人,至少有两任主人都是有涵养的绅士。善良勤劳的汤姆得到了应有的赏识,使得自己的价值有了很好的发挥,也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生活环境。这个时候特别嘲讽的一点来了,是不是绅士总是容易在生意场上亏本?《汤姆叔叔的小屋》中如此,《为奴十二年》中也是如此。黑人遇到善良的主人,这位主人多半要破产。或许绅士们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礼仪上,忽略了怎么让自己生活得更好。生活不止琴棋书画,还有财米油盐。
圣克莱尔一家的性格挺有意思的,马上让我想到《傲慢与偏见》中贝内特一家。绅士的男主人、自私的女主人、惊艳世人的女儿。伊娃的存在证明了,人之初性本善,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肤色和地位的差异,只有好人和坏人的区别。善良的汤姆一下子得到了伊娃的喜爱。
后半部分宗教语言的大量介入,让书逊色不少。中西方文化差异下形成的宗教观,让我无法理解全身心执着于上帝的信念。我们可以用宗教来拯救自己脱离心灵的苦海,但是遭遇社会的不公时,更应该以宗教为鼓舞,站出来为自己争取公平的权利。如果连自己都已经放弃了自己的生活,那么自然只能在黑暗里滑行。由《圣经》的引导来净化心灵显然在书中人贩子的对比下显得无比可笑。上帝会拯救世人,但是在奴隶主眼里,黑人根本就不算人,那自然不归上帝拯救。神,生于人心,死于人性。
书友的解惑,因为在基督教眼中婚姻和家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是在奴隶主眼中两者一文不值。除却书中通过奴隶交易时母子分离的正面控诉外,还借用乔治发明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机器侧面嘲讽南方奴隶主,只会用暴力强行压榨工人,不懂得提高效率赢得最大的利益。猜测书中后期多次提到基督的教义,更多的是北方资产阶级的象征,隐喻了最终资产阶级一定会战胜南方奴隶主。人类的进步正是不断提高了生活的效率,显然工业化发展才是米国的大趋势。
劳德瓦尼导演的电影,果然带上了高卢雄鸡的浪漫情怀。汤姆的几次歌唱成为电影中最能拉近观众和黑人之间情感的瞬间,以音乐的力量引导了一次感同身受。教堂门口的枪战成就了电影最热血的画面,不同于现在的美式英雄以一人之力平定混乱,法国更执着于塑造一位文弱型英雄。一位神父以机智和勇敢化解了矛盾,即使手无缚鸡之力,也敢于面对深渊。米国人是一位超越常人的英雄用自己的强大力量拯救世界,高卢雄鸡则喜欢让一位平常人因为勇气和信念让他成为英雄。只是为什么要添加圣克莱尔和表妹之间的情感,伊娃本身因为疾病而导致身体孱弱的设定已经足够让人心酸,还要遭受来自父亲的打击。
网友评论